“三十而立”。讲的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立”什么? 有多种说法:前人有“学立”“立身之本”“有所成立”等说;今人有“指学问已经成立”、“办教育”与“立于礼”之说。也有说:能立于世,指立身处世站得住脚。笔者倾向后者。
孔子自己回答:“立于礼”(《论语·泰伯篇》第八章);意即立身处世能合乎礼。并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第十三章);“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篇》第三章)《左传》记载孟僖子令其子去跟孔子学礼时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皇侃《论语义疏》:“礼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其身于世也。”张载说:“强礼然后可与立。”在孔子的心目中,礼是最根本的。在孔子看来,人到了三十岁,懂礼义,说话做事合乎礼,就都有把握了;即以礼可以自立了。
毛泽东对孔子的这一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三十而立“靠不住”。
1949年10月8日,衡阳宣告解放。随即,衡阳市人民政府成立,毛远耀任市长。50年代初毛远耀调北京化工部工作后,经常去中南海看望堂叔毛泽东。1956年毛远耀和弟弟毛远翔到北京开会,希望能见见毛泽东。12月5日晚上8时,毛泽东又在中南海颐年堂接见毛远耀、毛远翔兄弟。毛泽东在谈话中回忆着童年的生活和故乡的往事,又谈了许多其他事情。最后,毛泽东对他们说:
孔子说,七十不逾矩。我说,不一定。因为人的经验总是不足的。孔子又说,三十而立,我说也靠不住。三十几岁还吊儿郎当。缺乏帮助人的思想是不正派的人。别人犯了错误,你去幸灾乐祸,这就是宗派。倒是没有犯过错误的人,容易犯错误。因为他的尾巴翘得太高了。(赵志超:《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页)
毛泽东对侄辈,是十分关心和爱护的,对他们要求也非常严格,他的侄辈大都在南方生活,毛泽东经常勉励他们安心在“现地”工作。他对侄子如此,对远房侄辈亦如此。
毛泽东在中南海与毛远耀兄弟的谈话中,引用孔子的话说“三十而立”靠不住。认为“三十几岁还吊儿郎当”。这也许是毛泽东对现代社会三十几岁人的一种看法,也大概是对毛远耀兄弟俩的宽慰和勉励,希望他们能努力工作、不断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