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3月18日下午,毛泽东在杭州西湖住地刘庄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到会的有刘少奇、周恩来、彭真、康生、陈伯达,吴冷西列席。
会议结束前,毛泽东突然批评吴冷西说:
《人民日报》登过不少乌七八糟的东西,提倡鬼戏,捧海瑞,犯了错误。我过去批评你们不搞理论,从报纸创办时起就批评,批评过多次。我说过我学蒋介石,他不看《中央日报》,我也不看《人民日报》,因为没有什么看头。你们的《学术研究》是我逼出来的。我看你是半马克思主义,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要不断进步,否则要垮台。批评你是希望你进步。我对一些没有希望的人,从来不批评。(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吴冷西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
毛泽东批评吴冷西时,借用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话,说:我看你是半马克思主义,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这是毛泽东批评吴冷西如此办《人民日报》,只能算“是半马克思主义”。
孔子的话是叙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三十而立,前面阐述较多,这里不再重复。四十而不惑:不被异端邪说和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凭什么不惑?《论语·子罕篇》云“知者不惑”。孔子认为人到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自然就不容易再受外界的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历来注疏家有多种解释,学术界亦有争论。孔子自己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篇》第三章)。这句是说五十岁知道了上天赋予人的命运的法则。为什么知天命要到五十? 大致以为人生五十,阅历增多,深知天底下好多事情非人力所能改变。
毛泽东在杭州西湖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何以突然如此严厉地批评起吴冷西,批评《人民日报》呢?事情大有来头。
1964年年底,江青约中宣部几位副部长座谈,要求中宣部发个通知批判几部影片。当时大家没同意,认为要慎重考虑。江青于是去了上海,上海报纸便陆续批判这些影片,全国其他地方也相继效仿。在这样压力下,中宣部被迫要《人民日报》批判《不夜城》和《林家铺子》。
鉴于此,中央书记处于1965年3月开会讨论此事。主张赶快“刹车”,于是,《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文章,提出不要否定古典文学作品,也不要否定有缺点的现代文艺作品。
但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突然抛出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姚文元认为该剧借古喻今,对作者吴晗进行政治攻击,而且还提到吴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关于海瑞的文章。吴冷西不同意姚文元的这些观点,《人民日报》也未转载。直到11月底,经请示中央领导,《人民日报》才转载并加编者按,编者按语措辞比较缓和,基本倾向仍然是作为学术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处理。
事后才弄明白,姚文元的文章是江青策划、毛泽东看过的。1965年12月毛泽东在杭州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就说,姚文元的文章没有打中要害,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
1966年2月,以彭真为首的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开会研究当时学术讨论的情况,认为要把这场讨论置于党中央的领导下,要降温,因而起草了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的提纲。当时汇报后毛泽东同意以中央名义批发这个汇报提纲,后来被称为《二月提纲》。
后来才知道,几乎与此同时,江青受林彪的委托,在上海起草要彻底搞掉所谓“文艺黑线”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个《纪要》在4月初中央批发全党之前,经毛泽东看过。毛泽东对姚文所发表的意见,以及江青搞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等情况,《人民日报》的吴冷西并不知情,还是按照《二月提纲》的精神组织学术讨论,凡是涉及“庐山会议”及彭德怀的文章,都被删改或不发。
《人民日报》这样做,与毛泽东意见相左,他自然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无论如何也“跟不上形势”,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是在所难免的。吴冷西是毛泽东直接点将到人民日报社负责宣传工作,到1966年春已近十年。近两年,毛泽东对《人民日报》向“右”转越来越不满意。此次他反用孔子“三十而立”等语,批评吴冷西“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显然是敦促吴跟上他“文化革命”的步伐。“未立”、“半惑”是批评吴思想跟不上形势;“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是给吴今后如何表现留下空间,大有“以观后效”之意。
后来的历史证明,此次毛泽东借孔子语批评吴冷西“未立”“半惑”是批错了。是年,毛泽东年过古稀。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毛泽东在这一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揭开了“晚年错误”的序幕。毛泽东自己逾越了历史唯物论的规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