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人们便用“不耻下问”比喻虚心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不耻下问”为儒家倡导的求学态度和方法。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为学生做出了不耻下同的榜样。历代诸儒以不耻下问为学者美德,鼓励学生以文会友,广求知识,多学多问。特别是文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语,历来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
孔子周游列国时,到过卫国。卫国有个大夫孔圉,死后被赐谥号叫“文”。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便去问孔子。《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五章记下了师徒这次问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回答说,孔圉好学而谦逊,不怕向职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丢面子,所以叫作“文”。朱熹注:“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孔文子……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 (《朱子语类》卷二九》)。后来人们便用“不耻下问”比喻虚心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
“不耻下问”为儒家倡导的求学态度和方法。是言自己有所不知,不以向社会地位与学问低于自己的人求教为耻。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为学生做出了不耻下同的榜样。颜渊亦“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论语·泰伯篇》),虚心请教,为曾子称誉。历代诸儒以不耻下问为学者美德,鼓励学生以文会友,广求知识,多学多问。唐代耻于下问,韩愈乃作《师说》讽世,主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学无常师。
本章所记孔子回答学生子贡的话。虽很简短,但有意义。特别是文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语,历来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毛泽东很赞赏“不耻下问”的这种求学态度,他在讲话或谈话中多次加以引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