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颜子之箪瓢

学颜子之箪瓢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不亦难乎。然拟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冀可勉强支持也。毛泽东分析后觉得三件事中,唯第三件比较难。面对困难,毛泽东没有回避,而是迎难而上,他联想到古人颜子之箪瓢、范公之画粥的典故,拟效仿古人安贫乐道、刻苦自立。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和书信中三引“颜子箪食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典故,在于他认为颜渊安贫乐道精神“足以颐神而保年”,是圣贤者的精神依归。

《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也记载了老师孔子评论高徒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颜回真是贤德啊!”

颜回家境贫寒,居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陋巷意思就是贫民区。现在在山东曲阜还有一个叫陋巷的地方,说是当年颜回住的地方。颜回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他聪慧好学,以贤德著称。孔子说这个颜回真是有修养啊!在饮食上,他吃的就那么一箩筐饭,一瓢水。住在贫民窟里面,便什么都满足了。那样一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对于别人来说,简直是“不堪其忧”受不了,可颜回却安之若素,照样生活得很快乐。对于这样一个贤弟子,孔子不得不从内心深处发出由衷的赞叹:“贤哉,回也!”

颜回何以能够在别人无法忍受的生活环境里,生活得如此无忧无虑,依旧很快乐呢?这里关键在于“不改之乐”的“乐”字。如何理解颜回之乐?旧注有的指乐道,有的指乐于学。当以乐道说更符合孔子原意。只有安贫,才能乐道;反过来说,也只有乐道,才能安贫。

安贫乐道,为儒家思想,意为安于贫困生活,以守道为乐。孔子以为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行道,人们如果按照道生活,即使生活贫困,精神上也是愉快的。孔子力倡“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篇》)的精神,提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篇》)。他经常赞颂那种在贫困生活中自得其乐的精神,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为守道、行道,甘于贫困,成为儒家的传统。

安贫乐道,是仁者具有的安适快乐的人生态度。它是以志于仁而有恒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的自觉或者虽有而不能有恒,他就不可能真正长时间地做到安贫乐道。即使在孔门弟子中,也有贤如子路者免不了不能安于贫困的时候。当孔子与众弟子被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得食,弟子皆有菜色的时候,子路忍不住要面带愠色地问孔子:“君子犹有穷乎?”子贡也对孔子之道表示怀疑,建议孔子“少贬”其道。

孔子感叹“贤哉,回也”,赞美和倡导像颜回那样志于修身行道,不以清贫为意。后儒遂以抑制个人物质生活欲望,保持节操,贫贱不移,作为儒家修身处世的准则。

青年毛泽东对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很欣赏的。1913年12月6日,毛泽东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记道:

邦无道则愚,邦无道贫且贱焉可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遁世不闷之谓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94页)

同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记录了很多、很丰富的内容,其中有:

昔颜氏之庶几兮,在隐约而平宽。恶饮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颐神而保年。

虽然,退之常答李习之书曰:孔子称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不亦难乎。(《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12页)

退之,指唐代诗人韩愈,字退之。《答李习之书》,即《答李翱书》,见《韩昌黎全集》卷十六。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在谈到毕业之后,如何继续读书深造,组织私塾时说:

所忧盖有三事:一曰人,有师有友,方不孤陋寡闻;二曰地,须交通而避烦嚣;三曰财,家薄必不能任,既不教书,阙少一分收入,又须费用,增加一分支出,三者惟此为难。然拟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冀可勉强支持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9—90页)

毛泽东信中提到“范公之画粥”,是指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少时励志苦读的故事。范仲淹少家贫,在僧寺里读书,经常煮粥一小锅,待凝结后用刀划成小块,早晚各取两块,外加一点咸菜,即为一天饮食。《宋史·范仲淹传》也记述:“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毛泽东写这封信时,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前一年。师范学校出来的学生,一般以教书育人为首选职业。但毛泽东与众不同,他认为自己对于人生,对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担心自己还没有搞清楚问题,如何能给别人讲清楚。所以,他打算继续学习深造,以读书为上,下一步再考虑教书问题。但对于如何继续读书深造,他的想法准备先组织个私塾,集古今教学之长处,计划用三年时间,学习国学。三年之后,出国留学,求西学大要。他还说怀此理想,已四年了;待一年毕业之后,即准备实行。但要实施这个计划,自认为有三件事要办。毛泽东分析后觉得三件事中,唯第三件比较难。因家里不富裕,帮不上什么,自己不去教书工作,没有收入,还要花钱。面对困难,毛泽东没有回避,而是迎难而上,他联想到古人颜子之箪瓢、范公之画粥的典故,拟效仿古人安贫乐道、刻苦自立。以此激励自己,克服物质上的困难,刻苦学习,立志做一番事业。

青年毛泽东在《讲堂录》和书信中三引“颜子箪食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典故,在于他认为颜渊安贫乐道精神“足以颐神而保年”,是圣贤者的精神依归。贫而不改其乐,是因为贫而不改其志。毛泽东青年时期“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形成艰难困苦而不坠青云之志的人格精神,与从颜渊等古圣先贤身上摄取精神营养不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