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话表现了孔子谦逊的求学态度。谓三人同行,必有可作己师者。孔子终身“学而不厌”且“学无常师”,见善思齐,见恶而改,人人都可为己师。这是孔子谦虚学风的体现。这章头两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格言,人们已经把它当作智慧的结晶。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二章话虽短,却有两句名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这段话表现了孔子谦逊的求学态度。谓三人同行,必有可作己师者。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孔子终身“学而不厌”且“学无常师”,见善思齐,见恶而改,人人都可为己师。这是孔子谦虚学风的体现。
“三人”是说人不必多,“行”是暗示这些人不必是特意选出来的,偶然碰到一起了的也一样,总之,“我”在任何有人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别人的长处而学习之,看出自己的缺点而克服之,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帮助我进步的老师。这章头两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格言,人们已经把它当作智慧的结晶。
孔子的“有师”,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