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

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虽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究竟能否持久地认真地实行,我看还是一个问题,要待将来才能看得出是否能够解决。毛泽东指出,“为人民”的口号,是最好地同时为国家的办法,这也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毛泽东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来注解“为人民”的方针,则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始终是高度一致的。

1965年年初,经毛泽东决定成立一个临时工作机构“小计委”,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主要任务是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问题,拟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方针任务等。

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就农业机械化问题致信刘少奇,其中写道:

现在虽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是最好地同时为国家的办法,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的口号,究竟能否持久地认真地实行,我看还是一个问题,要待将来才能看得出是否能够解决。(《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8页)

在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过程中,小计委实际主持国家计委的工作。在经历了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之后,毛泽东和中央决定在制订“三五”计划时,改变过去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这是总结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探索我国经济发展道路方面认识上迈出的重大一步。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1966—1970)计划的初步设想》即贯彻了这一思路。人们形象地把这个计划称为“吃穿用计划”。

然而,这个计划刚一提出,随着当时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国防战备工作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就正在编制中的“三五”计划讲了一些意见。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按照这个方针制订计划,还要考虑打仗的需要。同时,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还提出了进行三线建设,加强战备的建议。会议一致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

随着大小三线建设的展开,备战气氛的增加,“三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也就由重点解决吃穿用转向以备战为中心。当然,在毛泽东看来,无论是以工农业为主导,还是以备战为主导,经济建设的中心目标,都是以几亿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

1965年6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后指示说: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

1966年3月,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用七个字对“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作了高度概括:“备战、备荒、为人民”。毛泽东认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应与这三者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动员群众,为较快地但是稳步地实现农业机械化计划而奋斗。

毛泽东还列举了苏联农业政策失策的原因,他指出,苏联的农业政策,历来就有错误,竭泽而渔,脱离群众,以致造成现在的困境,主要是长期陷在单纯再生产坑内,一遇荒年,连单纯再生产也保不住。毛泽东也指出了我国农业政策过去存在的问题,他说,我们也有过几年竭泽而渔(高征购)和很多地区荒年保不住单纯再生产的经验,总应该引以为戒吧。毛泽东指出,“为人民”的口号,是最好地同时为国家的办法,这也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也就是说,人民富足了,国家也会随之强盛起来。这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经济观,但道理是对的。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经济思路以及三线建设的经济格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毛泽东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来注解“为人民”的方针,则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始终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无论制定怎样的经济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