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季孙氏请孔子做官孔子怎么说的

季孙氏请孔子做官孔子怎么说的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季氏篇》第一章在《论语》一书中,是较长的章节。把持鲁国国政的季孙氏,将要攻打附属国颛臾。在季孙氏手下做事的冉求和子路去见老师孔子说:“季孙氏打算对颛臾进行讨伐了。”本章记述了孔子和他的两位学生关于讨伐颛臾的一次谈话。孔子认为季孙所担忧的不是颛臾这个小国,而是本国的君主。

《论语·季氏篇》第一章在《论语》一书中,是较长的章节。孔子与弟子冉求、子路讨论鲁国执政季孙氏要讨伐颛臾的政事: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本章的大意是:

把持鲁国国政的季孙氏,将要攻打附属国颛臾。在季孙氏手下做事的冉求和子路去见老师孔子说:“季孙氏打算对颛臾进行讨伐了。”

孔子说:“冉求!只怕这要归罪于你吧!颛臾,从前周天子曾封它为东蒙山主持祭祀,并且又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鲁国的重要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求说:“季孙氏想要攻打,我们两人都不愿意啊!”

孔子说:“冉求!古代史官周任说过:‘能施展自己能力的,就去任职;不能够的,就该罢休。’譬如瞎子和他的助手同行,当瞎子遇到危险了,助手不去招呼他;将要摔倒了,助手也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这个助手呢?你的话是错误的。又譬如:老虎和犀牛从槛里跑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难道不是看守人的责任吗?”

冉求说:“现在这个颛臾,城池坚固而且又离季孙氏的封地费城很近。今天不夺取它,以后必定成为子孙的祸患。”

孔子说:“冉求!有道德的人,就痛恨这种为自己的贪心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无论诸侯或者大夫,不能忧虑财富不多,而应该忧虑财富不均;不能忧虑百姓太少,而应忧虑境内不安。财富平均,就不会有贫穷;境内和睦,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就不会有被毁灭的危险。如果做到这样,而远方的人还不来归服,那就应该再修一下‘文德’招来他们。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子路与冉求两人辅助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也不能招致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也不能保全,还想在国境内使用兵力。我恐怕季孙氏的祸患,不在颛臾,而在国君那里啊。”

本章记述了孔子和他的两位学生关于讨伐颛臾的一次谈话。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把持朝政,同鲁国国君鲁哀公矛盾日益加深,他知道鲁君迟早会收回主权,便想先发制人,攻打鲁国境内的属国颛臾,以防止有一天鲁君联合颛臾共同对付自己。

孔子得知后,极力反对。他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是鲁君的当宫门的屏风,“萧墙之内”是指鲁君。古代臣子觐见国君,行至此而肃(“肃”、“萧”古字通)然起敬,故称。孔子认为季孙所担忧的不是颛臾这个小国,而是本国的君主。这句话后来被人们概括为“祸起萧墙”或“萧墙之祸”,现在用来形容对某事的忧虑不在其外,而在其内。

本章在流传中形成不少成语和名句,除“祸起萧墙”外,还有“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等等,对后世的思想与语言,影响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