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源的《古微堂外集·孙子集注序》

魏源的《古微堂外集·孙子集注序》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讲堂录》仍然存在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著有《古微堂集》《古微堂外集》《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书。魏源《孙子集注》一书,《续补汇刻书目》有著录,已佚。如果我们把魏源的《孙子集注序》移录下来,对比一下,就能明了毛泽东的记录中哪是魏源的原文本意,哪是讲课老师的引证发挥。

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毛泽东首次“听到”《孙子兵法》的证据,而且记载出自毛泽东本人之手。现在《讲堂录》仍然存在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毛泽东的课堂听讲笔记较长:

《孙子集注序》

黄震宋建州蒲城人(今福建建州府蒲城县),字伯起,官广东转运使。

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

《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功(攻)篇》

苏洵论曰,按言以责行,孙武不能辞三失:久暴师而越衅乘,纵鞭墓而荆怒激,失秦交而包胥救。言兵则吴劣于孙,用兵则孙劣于吴,矧祖其馀论故智者乎?

吴,泽国文身封豕之蛮耳。

孙武越羁旅臣耳,越不能尽行其说,故功成不受官。

学矛夫子,获甲三百。冉求事。《左传》哀十一年清之役。

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生于孝子。弹以击人,然为效小,故进于弓。弓能及远矣,然人力有限,为效仍不大,故进于弩。弩者,以匣盛机矢置其中,机动矢发力大及远,而中古者作战之良器也。弹生于古之孝子有二说:上世不葬其亲,狐狸食之,孝子不忍,乃作弹以击杀之,此一说也;父母年迈,养老之事必尽,孝子乃作弹,射雀以奉其亲,此又一说也。

杀人以生人。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微观于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天地间无往而非兵也,无兵而非道也,无道而非情也。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天之道也。使世无害则恩不生,世而无弱昧与乱亡,又奚用兼之取之哉,故曰恩即生于害也。世有诸强以灭人之国为事,灭国则害矣,然强者灭人之国为己国,而殖其民,已之民则恩矣,故害生于恩也。

宜僚丸宜僚,楚之勇士也,善丸。

越女剑范蠡谓越王曰:越有处女,出于南林之中。

(《讲堂录(一九一三年十月至十二月)》,《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595—596页)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江苏高邮知州。治“公羊今文”之学,尤精舆地史学,提倡经世致用。鸦片战争后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清代中后期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是近代变革思想家的先驱。著有《古微堂集》《古微堂外集》《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书。思想进步,与龚自珍并称“龚魏”。

《孙子集注序》一文约撰成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旋收入魏源自己所编之《皇朝经世文编》卷七十六,有道光七年(1827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刊本;又见于《古微堂外集》卷三,有光绪四年(1878年)淮南书局刊本。现今见于中华书局1975年铅印之《魏源集》上册。魏源《孙子集注》一书,《续补汇刻书目》有著录,已佚。

湖南四师国文教员袁仲谦选讲的《孙子集注序》即出自《古微堂外集》,国学扶轮社刊本。老师的讲解,有引证,有发挥,内容除了魏源的《孙子集注序》外,还关涉到北宋苏洵的《嘉祐集·权书·孙武》,关涉到南宋黄震的《黄氏日钞·读诸子·孙子》,关涉到儒家《易经》《论语》《礼记》《左传》和道家的《老子》等书。

毛泽东的课堂笔记也有错记误记的地方,如《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误记成《谋功篇》,把篇名中的一个字记错了;孙武本是“吴羁旅臣”,错记成“越羁旅臣”,把诸侯国记错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这段话,毛泽东标明出自“孙武《谋功(攻)篇》”。事实上,前两句出自《孙子·谋攻篇》,后几句出自《孙子·形篇》,原文为:“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如果我们把魏源的《孙子集注序》移录下来,对比一下,就能明了毛泽东的记录中哪是魏源的原文本意,哪是讲课老师的引证发挥。

《孙子集注序》:

《易》其言兵之书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所以动而有悔也,吾于斯见兵之情。《老子》其言兵之书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吾于斯见兵之形。孙武其言道之书乎?“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吾于斯见兵之精。故夫经之《易》也,子之《老》也,兵家之《孙》也,其道皆冒万有,其心皆照宇宙,其术皆合天人、综常变者也。

而苏洵曰:“按言以责行,孙武不能辞三失:久暴师而越衅乘,纵鞭墓而荆怒激,失秦交而包救至;言兵则吴劣于孙,用兵则孙劣于吴,矧祖其余论故智者乎!”呜呼!吴,泽国文身封豕之蛮耳。一朝灭郢,气溢于顶,主骜臣骄,据宫而寝,子胥之智不能争,季札之亲且贤不能禁,一羁旅臣能已之乎?故《越绝书》称“巫门外有吴王客孙武冢”,是则客卿将兵,功成不受官,以不尽行其说故也。

或又谓将才非人力,运用存一心。括读父书,徒取秦禽:是又不然。兵列“五礼”,学礼宜及,“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好谋而成”,“我战则克”;“学矛夫子,获甲三百”。特兵危事而括易言之,正与兵书相背故也。

“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生于古之孝子”。杀人以生人,匪谋曷成?谋定而后战,斯常夫可制变。上谋之天,下谋之地,中谋之人;人谋敌谋,乃通于神,非神之力也,心之变化所极也。变化者,仁术也。上古圣人,以其至仁之心,捖水火而胜之,捖龙蛇虎豹犀象而胜之。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微观于五行相生相克之原,天地间无往而非兵也,无兵而非道也,无道而非情也。精之又精,习与性成,造父得之以御名,羿得之以射名,稷得之以稼名,宜僚以丸,秋以弈,越女以剑。虽得诸心,口不能云;口即能云,不能宣其所以云。若夫由其云以通其所以云,微乎微乎,深乎深乎!夫非知《易》与《老》之旨者,孰与言乎?

对比之下,毛泽东《讲堂录》中相关记载,“《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以降,直至“越女剑”等十一条记载,都是出自魏源的《孙子集注序》。

魏源将《孙子》与《周易》《老子》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评语意谓《易经》所言进退、存亡、得丧的思想,《老子》所言以柔克刚的思想,《孙子》所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都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性规律。认为《周易》与《老子》虽非言兵专著,却能于其中见“兵之情”与“兵之形”;《孙子》不是论道之作,却标榜“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得“兵之精”。三书有相通之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地间无往而非兵也,无兵而非道也,无道而非情也”。他声称,以《孙子》所言兵家理论之深之微,不通晓《周易》与《老子》的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它。针对宋代苏洵责难孙武在吴军征楚的“柏举之战”中言行不符之论,进行了辩解,认为当时的吴国还是“泽国文身封豕之蛮”,一朝破郢,主骄臣傲,伍子胥之智不能争,季札之亲且贤不能禁,孙武以一客卿的身份更当无能为力,故不能因此而求全责备于孙武。

毛泽东依据国文老师讲解的笔录,有对《孙子集注序》基本思想观点的提炼,有对《孙子》原文的过录,有对老师发挥阐述的摘要,也有对典故名词的注语。

仅从孙武子和《孙子兵法》的角度来说,有孙武子的史传史事,有《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也有后世学者对孙子兵学特征、历史所做的褒贬评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