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毛泽东最早引证《孙子兵法》中的词句,起始于1916年6月26日。这天,他在给同学萧子升的信中写道:
湖南问题,弟向持汤督不可去,其被逐也,颇为冤之,今现象益紊矣……袁氏不幸早死矣,使战事延长,则四川与湘省独立之功,不在云贵首义之下,岂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败之枢纽在是焉耳。
看到“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这两句,了解《孙子兵法》的人都会想到这是暗引《九变篇》的话。只不过毛泽东在引用时略有文字变通而已。孙武子的原话是:
凡用兵之法……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讨论湖南时局,主张不该强迫湖南都督汤芗铭离去,他的被驱逐是冤枉的。毛泽东认为在反袁护国战争中汤芗铭宣布湖南独立的作为值得肯定,“四川与湘省独立之功,不在云贵首义之下”。也就是说,四川和湖南宣布独立的功劳,不在云南贵州蔡锷等人首倡护国讨袁的功劳之下。正是说到这里,毛泽东以问代答:“岂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败之枢纽在是焉耳。”言外之意,汤督宣布湖南独立,虽然没有像讨袁护国军那样攻城略地,但其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四川和湖南如果独立倒向南军,则南军胜;四川和湖南如果维护帝制站在北军一边,则北军胜。所以,毛泽东说湖南和四川的政治倾向是“南北成败之枢纽”。
孙子讲“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讲的是“用兵之法”中的变通情况,是很有辩证思想的,是说有时“不攻”“不争”是必要的正确的;毛泽东引用这个名言,改“不”为“必”,前面加上“岂特”二字,否定“必取必攻”,表达的正是“不取不攻”的意思,和孙子思想一脉贯通,不可以寻章摘句者视之。青年毛泽东此时分析政局大势,不单纯从军事上看问题,深得孙子壸奥,令人惊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