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1年、1962年《孙子今译》出版以后,郭化若就一直准备着修订重版。
1966年春天,已经开始着手修订工作,不意几个月之后,“文化大革命”使他的修订工作被迫停止。一时之间,哲学、历史、文学古籍图书全被作为“封资修”的“四旧”禁止出版,郭化若的《今译新编孙子兵法》《宋本十一家注孙子》《孙子今译》等学术专著,也遭到尘封的命运。他本人成为被“打倒对象”。有人指责他“用《孙子兵法》的黑旗,反对毛主席的红旗”。郭化若后来说:“讲我这个问题,我不辩解。如果我讲清了这个问题,那又要整我别的问题,防不胜防呀!我就让他们抓住这个问题。他们告状就暴露了他们的真面目。”郭化若自然是熟读兵书的人,《孙子》中讲:“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就是在被批判的时候,他还是用了《孙子》的谋略,真是高举“黑旗”。
他在回忆往事时补充说:“给我编了四十一条罪状,送到主席那里去。主席清楚这个事。写《孙子》的文章,是主席让搞的,初稿主席亲笔改过的。”郭化若即使在受到错误批判时,心中也很有底数,因为研究《孙子兵法》是毛泽东的耳提面命,学术论文为毛泽东亲笔修改。
1973年7月20,他给毛泽东写信,限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他违心地讲到自己“在介绍《孙子兵法》时写了错误严重的《代序》”,“任意夸张《孙子》,把《孙子》现代化”,“又不积极修改赶早改版”。信中还向毛泽东请求分配工作。
8月4日,毛泽东给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写信:
请考虑可否给郭化若分配工作。并希将孙子序言改版,写一篇批判吸收性的序言。此信并请告郭。(《对郭化若来信的批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三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360页)
同年,被“解放”的郭化若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到专门的军事科学研究机构任领导,这不能说与他长期研究《孙子兵法》、研究军事理论没有关系。因受命研究《孙子兵法》被“打倒”,因申请修改《孙子今译》被“解放”,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毛泽东指示《孙子今译》可以再版时,郭化若欣喜若狂,赋诗抒发了内心的激情:
星槎疑梦抵幽燕,一曲歌吟动九天。
许邑夺旗成往事,大梁脱厄纂新篇。
长江浪送千帆过,大地春回万木鲜。
鼎沸五洲昏欲雨,翱翔海鸟掠云烟。
毛泽东曾经引用“孙子膑足,兵法修列”的典故,告诫干部们磨难可以锻炼人。郭化若诗中“大梁脱厄纂新篇”之句,正是借孙武后世子孙、战国时期著名兵学家孙膑在魏国都城大梁罹难后发愤撰著兵书的典故,寓意自己横遭批判不坠凌云之志,奋笔耕耘深研《孙子》之意。由此可见军事学家郭化若将军久经历练后的坚毅和大度。
此次,暮年的毛泽东指导他研究《孙子兵法》的具体任务,是希望将原来的“孙子序言改版”,“写一篇批判吸收性的序言”。《孙子》的研究,耗尽了郭化若大半生心血。1973年,他从“流放地”合肥回到北京重新工作,心情十分兴奋。毛泽东要求他重新修订出版《孙子今译》,这件事让他极为高兴。他满怀热情,埋头于《孙子今译》的修订工作。
很快,他发现修订工作之艰难犹如当年的万里长征,问题在于全书的前言写出来后,就被退了回来,要求改写;根据修改意见改写后,同样被退回来,要求按原来的样子修改。总之,反反复复,修改了十余次。十分明显,“四人帮”正用尽手段,要阻拦这本书的出版。郭化若明知于此,仍然一遍遍地修改,与“四人帮”作百折不挠的斗争。
就这样,《孙子今译》的修改,一直拖到粉碎“四人帮”之后才走上正轨。新的译文与前言的改写稿,很快地完成了,交到了出版社。经过紧张的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孙子今译》修订本就出版了,时间是1977年6月。这是“文革”后全国出版的第一本《孙子兵法》的今译本,所以很受欢迎,书店很快就卖断档了,曾数次加印。
然而,郭化若对这次修订版还不满意,因为此次修订的大部分工作还是在“文革”仍然进行着的时候做的,出版之时虽然已经粉碎了“四人帮”,但是行文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消极影响。
1981年,出版社计划重印一批古籍今译今注图书,再一次考虑到郭化若的《孙子今译》。社里建议这次重版,全文重新排过,不再限于旧版的挖补,而允许作者做全面的修改,增加注释与评论的内容,作为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整理本。郭化若的修改稿,他自己原安排于1982年8月脱稿,交到出版社。但是由于他精益求精的愿望与要求,一再进行修改,所以直到1983年下半年,才将他认为比较满意的定稿寄到出版社。
郭化若以八十高龄,三次修改书稿,他以《宋本十一家注》为工作底本,与宋刻《武经七书》及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兵法》重新对校,择善而从,首先整理出一个实用的好版本。注释则力求简短明了,以句为单位注释。着重补充军语的注释;另加整句的说明,重点在于说明原文在军事学术方面的精神和意思,不做一般性的串讲。虽说整理与研究的对象是一部两千多年以前的兵法名著,而且历经多年的研究,成绩斐然,造诣非常人所及,但郭化若在整理之中,始终能够联系实际,抱着谦逊的态度和追求新知的精神。
他在自己的作品出版后,仍然始终关注着国内外《孙子兵法》研究的动态,关注着当代的战争与军事学术的实践与《孙子兵法》的实际运用。他认为,《孙子》的军事理论虽然总结于两千年以前,但是军事的艺术却是一种活的东西,离却了对于现实情况的掌握了解,只能是一种死的研究,因此,他要将他的这些思想也写进他的《前言》的论说之中。
郭化若最令人感动的是他那孜孜不倦的与一丝不苟的敬业爱业精神。他再次进行《孙子今译》修改时,身体不好,常常生病,右手腕又受了伤,但他仍坚持工作。他在几次给出版社的附信中说:“我已是即八旬之人,今后不可能再做修改,所以一心想趁这次再版机会把书改得更好一些,以不负读者,但终因精力不济,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几番大动大改,可说是竭尽全力了。”“年逾八十,勉离病床,盈夜改此”。“我现在精力尚可,你们审查中发现有不妥之处,好能及时商量修改。”
郭化若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毛泽东赋予的修改《孙子今译》的任务。把这部书作了一次全面修改,并增加了许多注释和试笺,更名为“孙子译注”。还写下了长篇前言,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孙子兵法》作了详细的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