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谋略思想。他认为,灵活地使用兵力,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是争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方法。而要灵活地使用兵力,其主要方法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为此,要采取种种手段,欺敌诈敌,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
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了题为“论持久战”的演讲。在说到抗日战争中的“主动性”问题时,他说: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予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我们说运动之敌好打,就是因为敌在不意即无准备中。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要做到这些,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同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攻击他,造成他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是非常之重要的。(《论持久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
在这里,毛泽东没有在字面上提到孙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作战原则,可是他却具体分析了造成敌人错觉和不意在争取战争主动权中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是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劣势之军怎样对敌人发起不意的袭击、怎样依靠武装起来的群众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等一系列军事理论问题。这无疑是结合抗日战争实践,对孙武子“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军事思想的新的阐述和发挥。这个阐述和发挥既是对中国古代谋略思想的继承,又是对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讲得新颖别致,讲得入情入理。令人耳目一新,为之叹服。使人们对“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思想有了全新的理解,它已经是民族解放战争军事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毛泽东对孙武“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军事思想的新解释,既适用于战略层面,又适用于战术层面。战略上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在于迫使敌人实行错误的计划和方针,采取错误的战略行动,以确保我军首次打击的效果。其手段通常采取政治上或军事上的欺骗,蒙蔽迷惑敌人的情报,以及攻心为上的宣传,使对方在思想上完全陷入混乱而无法统一作战行动。战术上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通常是指抓住敌方的思维空隙,在敌人料想之外,或在常规常法之外,设定计谋,采取对策,采取大胆而坚决的机动,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和空间,以出人意料的战术手段,乘敌之隙,突然猛烈地打击敌人,达到打败和歼灭敌人的目的。这就准确地把握了战争以奇制胜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对孙武“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军事思想的新解释,也提醒人们军事原则是随着战争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这一作战原则,孙武提出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了,它对战争的指导作用虽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却要充实新材料。抗日战争与孙武子时代的诸侯兼并战争相比,发生的变化岂止是巨大的。毛泽东正是基于这一历史条件,使《孙子》原则有了丰富的新内容,变成了指导民族抗战的军事原则。这是古为今用的治学态度,与泥古不化、因循守旧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