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绝的是毛泽东善于重叠连环运用“声东击西”的“示形”战法,摆脱被动,争取主动。长征中四渡赤水之役,是毛泽东的“得意之笔”。说“得意”,是因为在万千敌军的围追堵截中摆脱了敌人,夺得了主动。红军四渡赤水后的一系列行动,毛泽东运用的战术就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
这里且不说四渡赤水,单说四渡赤水以后,毛泽东声东击西,巧妙调动敌人的战术。
1935年3月16日,中央红军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后,蒋介石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令追剿部队再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乘敌不备折返东岸,寻求机动。为了迷惑敌人,红军以一个团伪装主力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于21日晚四渡赤水,向南疾进。31日,红军南渡乌江,把几十万敌军甩在乌江以北。
这时,毛泽东打出了一张好牌:绕道云南渡过金沙江,进入川康地区。而借道云南,关键是要将较有战斗力的滇军调出来。他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如何调出滇军?毛泽东的方法就是“声东击西”。他的总意图是示形于东,意在西进。为此连下几招:
第一招以“神行太保”罗炳辉指挥红九军团伪装主力暂留马鬃岭地区,并向长白山、枫得坝佯攻,吸引敌人北上,红军主力则乘机南下。
红军渡过乌江后,毛泽东又下了第二招,以红军一部佯攻息烽,主力进占机动位置扎佐等地。
毛泽东的第三招是兵指贵阳。这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而贵阳加上周围地区只有四个团。老蒋这才感到“笨人下棋,死不顾家”的后果,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机场,并准备好轿子、马匹、向导,以便随时逃跑;一面令各部火速增援,特别是发出“万万火急”电,调滇军三个旅驰援贵阳。
毛泽东连续虚晃三枪,犹嫌不足,又下了第四招,令红军一部在黔东清水江架设浮桥,装作东渡入湘西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姿势。这下子可热闹了。蒋介石不仅按毛泽东的意图将滇军主力孙渡的第二纵队调了出来,而且令中央军一部和湘军东进布防,阻止毛泽东与贺龙会合。
滇军调出后,毛泽东并未马上直趋金沙江,而是出了第五招,以主力直指昆明,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向而行。这次的目的是要将驻守金沙江南岸的滇军调出来。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深恐红军进占昆明,而昆明附近的滇军此时都已被蒋介石调到贵州去了,远水解不了近渴。龙云只好急调驻守滇北的部队,包括民团回援昆明。这一来,金沙江南岸敌兵力顿时空虚。
毛泽东目的达到,便不告而别,出人意料地大踏步北转,直奔金沙江。中央红军一两万人在金沙江渡了七天七夜,蒋介石和龙云的部队硬是没追上来。
从四渡赤水到巧渡金沙江,毛泽东连用了五个“声东击西”:第一次是让罗炳辉“声东”马鬃岭,引敌北上,主力乘机南进;第二次“声东”息烽,装作“西击”贵阳;第三次“声东”贵阳,实则调出滇军;第四次“声东”清水江,佯装东进会师贺龙;第五次“声东”昆明,实则北出金沙江。以上诸种行动,“虚”多“实”少,“声东”是“虚”,而“击西”也不全是“实”的。五处“声东击西”只有两处是毛泽东的真用意:调出滇军,北渡金沙,其他种种都不过是虚晃一枪而已。
连环套式的“声东击西”,确实难让人摸透其真正意图。在毛泽东的一套套“声东击西”面前,蒋介石判断连连失误:把罗炳辉部当作主力;红军打息烽时,老蒋尚未摸到头脑,当红军前锋逼近贵阳,他以为红军打息烽是假,打贵阳是真,急调滇军出来;及至红军在清水江上架桥,他又判断朱毛要东出与贺龙会合,急忙将主力一部调到黔东,距云南越来越远;当红军前出云南时,他才急了,但已无能为力,及至龙云将滇北部队调往昆明后,就再也追不上红军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红军从容渡过金沙江,徒呼奈何。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对毛泽东的“示形”战法由衷地赞佩。他说:
“这次,毛主席又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灵活的战术,‘示形’于贵阳之东,造成敌人的过失,我军得以争取时机突然西去。”(《刘伯承军事文选》,战士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第五五九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