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从1947年春天到1948年春天转战陕北。他在退出延安一个多月时间,即指挥西北野战军连续胜利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镇三次战斗。
蟠龙镇战斗中的“示形”动敌也十分出色。
1947年三四月间,西北野战军在取得青化砭、羊马河两次战斗胜利后,即转至瓦窑堡西北和清涧以南等地进行休整补充。
进犯陕北的蒋胡军发现我军主力在瓦窑堡以南地区后,胡宗南急令其整编第二十九军从羊马河东进,整编第一军从安定东进瓦窑堡南拐,对我军实行南北夹击,企图将我军围歼于瓦窑堡以南地区,但是他扑了空。
胡宗南部队遍寻“西野”主力不着,饥饿疲劳,士气下降,于4月20日撤回永坪和蟠龙一带,进行休整补充。
此时,蒋介石得到情报,说“中共中央及其主力在绥德附近结集”,又说“共军已开始东渡黄河”。4月20日即电令胡宗南部主力九个旅自蟠龙、永坪分两路向绥德迅速北进,并令榆林邓宝珊部南下配合,向米脂、葭县策应,企图将我军南北夹击于吴堡、葭县等地歼灭之,或逼我军东渡黄河。
胡宗南除留下整编第一师第一六七旅(欠五〇〇团)和陕西自卫军第三、四总队守备蟠龙补给基地外,其余九个旅的兵力分为左右两路,于4月26日北上绥德,追击“西野”主力。
事实上,“西野”主力并没有在绥德,只有第三五九旅在瓦窑堡东北地区活动。
蒋胡军主力北进,正中“西野”圈套。原来,蟠龙镇是敌人的重要补给基地。敌主力北进后,给“西野”创造了歼灭蟠龙守敌的良好战机。“西野”按照毛泽东制定的“蘑菇战术”,决定进一步诱敌坚定北上绥德。彭总把“调敌”任务交给了二纵队。二纵队又指定三五九旅来完成佯装主力诱调敌人的任务。
二纵队王震司令员对旅长说:让敌人认为你们就是西北野战军的全部,做出一副给养困难、不堪其扰的样子,一直把敌人牵到绥德去,好让主力痛痛快快地打个漂亮仗。
敌人九个旅的主力能否乖乖地服从“调动”,听任“指挥”呢?二纵队副政委打了个比喻:“依我看这和演戏差不多,一个‘像’字顶重要。演像了,观众就信以为真,演不像,观众就要回家睡觉。一定要设身处地从这个角色的角度考虑问题,该急则急,该跑则跑,该从容则从容,该拼命则拼命;同时,道具、效果、服装、布景也要配合得适宜,给人以逼真的感觉。”
为此,三五九旅很快制订了调敌措施,决定全旅临时编成五个支队,都配备电台,以两个支队扮演一纵队和新四旅,对付右路之敌整编第二十九军;以两个支队扮演二纵队和教导旅,对付左路之敌整编第一军;以一个支队扮演三五九旅,留在敌人背后,迟滞敌人行动;旅部则扮演野战军的领导机关,与“二纵队”一道行动。
王恩茂反复强调:“千万不要把敌人当成傻子!你们一定要咬着牙坚持,不管有多大的危险,你们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犹豫。”
至此,一副“野战大军”的机动场景展现出来了,行动起来浩浩荡荡,驻扎起来庞庞杂杂。在东西宽达十里的地域上,燃烧起了无数堆熊熊篝火,远远望去,忽明忽灭纵深很大,再次行进,留下的是一个“大军仓皇退走”的场面。破烂的门板,散乱的担架,破军装扔得到处都是,一些电文纸还隐约可见“为保存有生力量……立即转移”等字迹。
对此,敌人完全把三五九旅当成了“西野”主力,认为这是逼其退出边区的良机。而三五九旅且战且退,敌军以九个旅的兵力尾追而来,步步紧逼,星夜直奔绥德,而使蟠龙之敌孤悬于榆林、延安之间。
4月28日,中央军委、毛泽东电复彭德怀、习仲勋,同意攻打蟠龙镇守敌。
蟠龙镇由于是敌军的重要补给基地,所以有一定纵深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其东山是整个蟠龙防御的支撑点。蒋胡军以第一六七旅四九九团的二营和三营的一部分,守主阵地集玉峁。北山和街市由旅部和第四九九团的一营防守。
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的“西野”主力部队,于5月2日以四倍于敌的兵力,对蟠龙守敌发起攻击。经两昼夜苦战,全歼镇中守敌六千七百余名,俘虏敌旅长李昆岗等人,缴获夏季军服四万套,面粉一万余袋,子弹百余万发以及大批医药品,解决了解放军当时严重缺乏的粮食、衣服、医药等问题,给敌军以极大创伤。
等到5月9日,蒋胡军援兵打回蟠龙镇,兵站基地已一无所有,变为一座空堡。
就在“西野”主力全歼蟠龙镇敌军留守部队第一六七旅的第三天(5月6日),毛泽东给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副司令员陈毅、粟裕拍电报,介绍蟠龙战斗的经验:
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估计两种可能性,例如调动敌人,可能被调动,亦可能不被调动,可能大部被调动,亦可能只有小部被调动。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我主力距敌要远一点,不要守阵地。对敌正面侧面后面一枪不打,让敌放心前进,又使敌完全不知我主力所在,当此时机好打则打之,不好打则以主力转入敌后,局势必起变化。此次胡宗南以三十一个旅攻入只有人口一百五十万之陕甘宁边区,集中十一个旅,有时十个旅,有时九个旅成一横直四五十里之方阵,使我无歼击之机会,我们即以上述方法对付之。对集中之敌置之不理(此次敌九个半旅入绥德,我们一枪不打),而集中全力打敌后路,使敌完全陷入被动地位,可作你们参考。(《不性急不分兵诱敌深入相机歼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8—59页)
“西野”在蟠龙镇大获全胜,关键是“示形”“动敌”战法运用得好:声北击南,“调动敌人”,使本来在蟠龙镇休整的蒋胡军九个旅主力部队,在假情报的诱惑下,离开坚固设防阵地;又在“西野”小部队制造的假象的牵引下,向北长途奔袭,进占无有用武之地的绥德、米脂一线。真正地被“调虎离山”,蟠龙镇只剩下孤立无援的第一六七旅。本来,被打怕了的蒋胡军部队总是猬集在一起,形成四五十里方阵,使我军“无歼击之机会”。可是“西野”声北“示形”成功,造成了敌人的可乘之隙,就决心用四个主力旅“击南”,“集中全力打敌后路,使敌完全陷入被动地位”!“打敌后路”即合围蟠龙镇打敌第一六七旅。此时蟠龙战场敌我兵力对比是一比四,“西野”处于绝对优势。蒋胡军主力部队被“牵往”远在十日以上路程的绥德,远水不解近渴。虽然蟠龙战斗打响后,如梦初醒的胡宗南急调董钊第一军从绥德南下救援一六七旅。但赶到蟠龙已是5月9日,只剩空城一座。“西野”早在三四天前即已打扫完战场,主动撤离转移。往返扑空的蒋胡军官兵只能徒叹奈何。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十分推崇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声东击西的“示形”,是机动灵活战略战术之一法。毛泽东认为在战争中示敌以假象会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论持久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第三二〇页)
在革命战争中,采用这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
蟠龙镇战斗的“示形”之妙,令人不得不佩服其指挥者战争艺术之高超绝伦!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次战争中,多次成功地运用了“示形”战法,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