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操胜券,即战争中的主动性。每个战争指导者,都极其希望自己手中握有战场的主动权。但是,正如俗话所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有时不仅表现在战争全局上,而且表现在战役、战斗的局部上。没有打赢的希望和可能,也就是“毫无胜算”。反“围剿”战争、抗日游击战争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此种状态下毛泽东主张“打不赢就走”,断然撤退,保存实力,寻机再战。
1937年年底,郭化若在中央党校学习了三个月。结业分配工作的时候,毛泽东对他说:“我们要向全国宣传抗日,你要多写一点文章。”第二天,毛泽东就给郭化若交代任务了。其中说到抗战全面展开后,全国各阶层思想很活跃,在党内和一部分群众中,还有轻视游击战争的倾向,只把希望寄托在正规战争上,或者寄托在国民党军的作战上。
毛泽东想写一篇文章批驳这种观点,要郭化若请来罗瑞卿、肖劲光、刘亚楼开座谈会。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为什么要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怎样指导游击战争等军事理论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他认真听大家发言,有时也插话。
毛泽东要求大家把在会上谈的问题,写成文章交给他。罗瑞卿等走了后,毛泽东对郭化若说:“请你将大家的发言整理一下,就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拟一个写作提纲,另外要想办法多收集一些资料。过些时候组织点力量出抗日战争丛书,由你担任编辑。”
根据毛泽东指示,郭化若连夜着手工作。他深知搞抗日游击战争战略问题研究,任务很重,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12月28日,毛泽东又写信告诉他“写战略,应找些必要的参考书看看”,“不担任任何别的事,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及编辑部事务,务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来”。郭化若跑遍延安城各大学、图书馆,稍与战略沾边的书都找了来。他关起门来阅读、思考,经过冥思苦想,编出《抗日游击战争一般战略问题》的提纲,不几天就写出了头几章。他把收集到的资料和试写的头几章抄写整齐后,送给毛泽东审阅。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郭化若继续编写“战略问题”。同时遵照毛泽东的吩咐还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战术上的基本方针》一文。陈伯钧写了《抗日游击战争基本战术——袭击》,两文经毛泽东阅改后刊登在《解放》杂志第二十八期上。
陈伯钧《抗日游击战争基本战术——袭击》一文,其实出自毛泽东的手笔,源自毛泽东1934年写的《游击战争》一书。原来,第一二〇师第三五九旅旅长陈伯钧在组织的安排下,于1937年12月节录了毛泽东1934年所著《游击战争》的一部分,用陈伯钧的名字发表在1938年1月11日出版的《解放》第二十八期上。
重新发表时,毛泽东不仅作了一些修改,而且为《解放》写了编者志:“这篇文章,是陈伯钧同志节录1934年毛泽东所著《游击战争》小册子上面论游击战术之一部分,为了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陈同志在文字与条文上有所增减,复经毛同志校正,今在本刊发表,以供全国各地抗日游击战争领导干部的参考。”(《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注释)
《抗日游击战争基本战术——袭击》一文在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集》时,标题多了“论”和“的”两个字,也许为整理者所加。
在《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一文中,毛泽东谈到“伏击不可能或不成功时的处置”办法。他“庙算”了两种战法:
“伏击不可能或不成功时的处置:(1)如刚出击尚未进入战斗,忽然发现敌人兵力过大或被敌人预先发觉我之埋伏而早已占领阵地,出击毫无胜算,则应马上停止出击,断然撤退,以保存自己力量。这时候,需要指挥者之最高的机断与灵活的处置。(2)已经进入战斗,但遇敌人顽强抵抗,确无胜利把握时,亦应终止战斗,决心引退。”(《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在游击战场上,或“忽然发现敌人兵力过大”,或“被敌人预先发觉我之埋伏而早已占领阵地”,或“遇敌人顽强抵抗”……诸种情况都会发生。指挥员应当尽力避免。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不意之情况随时出现,在确信“出击毫无胜算”,“确无胜利把握”,打下去拖下来的结果只能徒然造成伤亡甚至是反被歼灭时,明智的选择是断然撤退,终止战斗。
抗战初期,毛泽东组织人研究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也研究游击战争的具体战术战法。他从实战出发,又以孙子有无“胜算”军事原则为尺度,权衡此中利弊、进退、胜败,决定弃取,得兵法要义,知进退方略,如鱼得水,如鸟飞空。他熟知兵法,暗中引用,不留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