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粮不足也”与“因粮于敌”

“粮不足也”与“因粮于敌”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粮者,官兵食用也;草者,战马食用也。“因粮于敌”是孙子关于深入敌境作战,夺取敌人粮秣,就地补充给养的后勤保障思想。毛泽东在批语中用《孙子兵法》“因粮于敌”的观点看问题,他指出,土石垒营虽然不怕火攻,但也不能打持久战。因为大军云集,后方太远,供应不上,“粮不足也”。“因粮于敌”与运动歼敌,这就是毛泽东为刘备设计的战胜陆逊的计谋。从这个批语中,还透视出毛泽东对孙子“因粮于敌”思想的熟悉程度和运用方法。

即使不太懂得行军打仗的人,也会说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俗语。粮者,官兵食用也;草者,战马食用也。还有一句俗语:“手中有粮,军心不慌。”可见,军粮马草在传统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

军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取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说: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大意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两次征集,粮秣运送不超过三次,武器装备从国内解决,粮秣从敌区就地获取,这样,军队的供应就可以充足。

在冷兵器主宰战场的古代战争中,“军食”是否充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孙子兵法·军争篇》又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兵书《百战奇法·粮战》也说:“凡与敌垒相对峙,两兵胜负未决,有粮则胜。”都是说军中粮秣对战争胜负的重要作用。

“因粮于敌”是孙子关于深入敌境作战,夺取敌人粮秣,就地补充给养的后勤保障思想。古代战争消耗中粮食所占比重最大,加上当时运输手段落后,组织远道运输极其困难,而且运输线又是敌人攻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粮食的补充对军队和国家都是一个沉重负担,造成国困民疲常常是由于远道运粮。从这种客观实际出发,孙子提出了“因粮于敌”“取敌之利”的思想,就其“胜敌而益强”、以战养战的含义来讲,“因粮于敌”不失为有价值的原则。

孙武子的这一军事原则的普遍价值,又为现当代战争实践所证实。人民军队从红军到解放军的作战,在有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情况下,后勤保障能得到人民政府、边区政府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很有限,根据地和解放区没有太像样的兵工厂,没有太富裕的产粮区。而且许多情况下,人民军队是无后方作战,是到敌占区的外线作战,是飘忽不定的游击作战。这样,枪支弹药由谁来保障,粮食蔬菜由谁来供给,仍然是关系战争胜负的关键,是战争指导者必须倾力解决的难题。

毛泽东受孙武子“因粮于敌”军事原则的启发,在二十余年的革命战争中,创立了许多用敌武器、借敌粮草为我所用的战场奇迹。“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等流行歌词和嘲讽名句,就是这一战争奇迹的投影和聚焦。

毛泽东读《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时,看到彝陵之战陆逊的破蜀之计。

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东吴趁刘备取西川之时,用突然袭击的战法夺取了荆州,并擒杀了关羽。刘备一怒之下,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倾全国之兵力进攻东吴,东吴求和不成,只得应战。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拨给他五万人马抵抗蜀军。

在优势敌人面前,陆逊采用了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战法,向东实施战略退却。从公元221年冬季开始,吴、蜀对峙了七八个月,天气渐热,蜀国士兵个个叫苦,斗志涣散。刘备为了避热,减轻士兵疾苦,把军营驻扎在阴凉的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结营四十多座,并决定暂时休整,待到秋后再大举进攻。

这时,陆逊认为反攻条件成熟,立刻动员全军准备战斗。他对部将们说:“刘备是狡猾的,而且经历过很多战事。他的军队刚开始进攻时,他考虑问题精而且专,不可反攻他。现在他住得久了,没有得到我们的便宜。士气疲惫,意志沮丧,没有什么新的计策。擒获刘备今天正是时候。”

于是派小股部队先行试探进攻,没有取胜。将领们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们送死。”

陆逊却说:“我已经知道了怎样打败刘备了。”于是令士兵每人持一把茅草,用火攻刘备军营。火势起来了,陆逊率全军同时进攻。斩了蜀军大将张南、冯习和少数民族的首领沙摩柯等,攻破四十余营。蜀军损失惨重,伤亡和逃散的共有数十万人。

为《三国志》作疏解的钱振锽说:“陆逊破先主,无他奇策,只令军士各持一把茅耳。意先主连营,皆伐山木为之,故易火;若土石为之,逊其如之何!”

读至此,毛泽东不同意钱振锽的意见,他批道:

“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刘备彝陵战败的原因是什么?毛泽东与钱振锽的着眼点不同。钱振锽以为蜀军的营垒“山木为之”利于吴军火攻;如果蜀军营垒“土石为之”,则吴军将束手无策。

毛泽东在批语中用《孙子兵法》“因粮于敌”的观点看问题,他指出,土石垒营虽然不怕火攻,但也不能打持久战。因为大军云集,后方太远,供应不上,“粮不足也”。久战不果,士气必然不高,如陆逊所说“兵疲意沮”。刘备应该打运动战,从吴军防守较弱的彝陵南边的澧水流域进攻,使吴军分兵把口,兵力分散,然后各个击破。蜀军外线作战,可以“因粮于敌”,就地解决后勤供应,也就是战争持久了也能支撑下去。

“因粮于敌”与运动歼敌,这就是毛泽东为刘备设计的战胜陆逊的计谋。毛泽东有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他为刘备的谋划可说是“胜算”之策。可惜历史不能假设和重复,毛泽东批语的价值在于总结历史经验。从这个批语中,还透视出毛泽东对孙子“因粮于敌”思想的熟悉程度和运用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