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是一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

这是一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后解决这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因此,各野战军领导同志都应注意和学会这样一种斗争方式。这是一种斗争方式,是一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并不是不用斗争可以解决问题的。这是又一种斗争方式。这一历史时期的宏伟的军事斗争,波澜壮阔的战争实践,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由此产生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彩内容。

具备了强大的军事打击实力,才能更好地实施“不战屈人”的谋略,以达到“兵不顿而利于全”的目的。

置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于一体而以政治攻势为主的战例,在解放战争后期的人民解放军作战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军事政治趋势使然。

1948年9月,解放战争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开始以后,由于人民解放军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国民党败局已定,敌人内部矛盾加剧,这就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提供了有利条件。

辽沈战役,国民党军队有曾泽生部起义、郑洞国部投诚;淮海战役中,有何基丰、张克侠、廖运周等部起义,孙良诚、赵璧光、黄子华等部投诚;平津战役中,在我军发出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后,二十天内就有一万四千余人来降。在我大军包围北平,天津守敌陷于绝境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同样采取了“先礼后兵”的政策,劝告平、津守敌接受和平解决,或战或降,任选其一。当天津守敌拒绝投降时,我军即以战斗方式全部歼灭该敌,迫使北平守敌接受了和平解放的敦促,使文化古都以不流血的方式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以后,我军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的主要部分,对绥远国民党军队有意让其暂时存在,在保留一个时期之后,待条件成熟将其和平改编。

三大战役结束以后,毛泽东于1949年3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做报告,其中对解放军运用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解决残余敌军的问题作了专门的理论阐述。他说:

辽沈、淮海,平津三战役以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已被消灭。国民党的作战部队仅仅剩下一百多万人,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的地区内和漫长的战线上。今后解决这一百多万国民党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用战斗去解决敌人,例如解决天津的敌人那样,仍然是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和必须准备的。人民解放军的全体指挥员,战斗员,绝对不可以稍微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任何松懈战斗意志的思想和轻敌的思想,都是错误的。按照北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是增加了,这就是迫使敌军用和平方法,迅速地彻底地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反革命遗迹的迅速扫除和反革命政治影响的迅速肃清,比较用战争方法解决问题是要差一些的。但是,这种方法是在敌军主力被消灭以后必然地要出现的,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于我军于人民有利的,即是可以避免伤亡和破坏。因此,各野战军领导同志都应注意和学会这样一种斗争方式。这是一种斗争方式,是一种不流血的斗争方式,并不是不用斗争可以解决问题的。绥远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大体上不动,就是说向这一部分军队作暂时的让步,以利于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们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个相当的时间之后(例如在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去按照人民解放军制度将这部分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这是又一种斗争方式。这种斗争方式对于反革命遗迹和反革命的政治影响,较之北平方式将要保留得较多些,保留的时间也将较长些。但是这种反革命遗迹和反革命政治影响,归根到底要被肃清,这是毫无疑问的。(《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13—514页)

简单地概括,“天津方式”就是“以战屈敌”,而“北平方式”(和平解决)与“绥远方式”(暂时让步)虽然有差别,但基本上是军事打击威慑下的“不战屈敌”。

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这种“不战屈敌”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连锁反应。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主力发起渡江战役,向全国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举行规模空前的军事进攻,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迅速歼灭了一切敢于顽抗之敌后,又用和平方式解放了绥远、长沙、昆明、四川西部、新疆和西藏等广大地区。

这一历史时期的宏伟的军事斗争,波澜壮阔的战争实践,展现出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由此产生了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彩内容。这个历史时期虽然同孙武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时代背景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思想是相通相融的,都是战争指导不以力胜而以智胜的思想的具体表现。所以,从解放战争后期的战争实践中不难看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军事原则在现当代战争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和宝贵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