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的战争理论和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他认为这不但必须用于战役的部署,而且必须用于战术的部署。毛泽东把《谋攻篇》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称为“这是老话”。他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明确提到和使用了孙武子这一战争指导原则。进攻的准备,要在10月10日前完成。中印两国间的边界纠纷,已经持续了十年。

如何使用兵力是作战指挥的基本内容。而使用兵力又基本有两种形态: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古往今来有头脑的军事家和聪明的指挥员,一般都主张集中兵力收拢拳头打击敌人,也都反对分散兵力张开五指让敌人各个击破。

《孙子兵法》中主张集中兵力的语句不少,而《谋攻篇》中有句话常为人所乐道: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大意是,有十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就要四面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敌人;有多于敌人一倍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兵力的优势;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比敌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摆脱敌人,以为后图;各方面条件均不如敌人,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引兵避之,待机而动。

根据敌我力量对比,针对“十”“五”“倍”“敌”“少”和“不若”的六种情况,分别采取“围之”“攻之”“分之”“战之”“逃之”和“避之”的六种战术原则。而这里的核心是集中兵力,造成战场上的优势和主动,做到“以众击寡”,彻底歼灭。

毛泽东的战争理论和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他认为这不但必须用于战役的部署,而且必须用于战术的部署。毛泽东指挥打仗的秘诀首先是避实击虚,以众击寡。

毛泽东把《谋攻篇》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称为“这是老话”。他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明确提到和使用了孙武子这一战争指导原则。那是一场中国人很不情愿打的边境自卫战争。1962年秋天,印度总理尼赫鲁悍然发动了侵华的中印边境战争。十月初,印度国防部长梅农、陆军总参谋长塔帕尔上将、参谋局长考尔中将等人,在尼赫鲁总理授意下,拟定了“里窝那”作战计划,其作战的任务和要点是:在东部,要占领塔格拉山脊,将中国军队赶出塔格拉山;在西部,要拔除中国军队的二十一个据点,占领全部有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为了加强东部的军事力量,拟在最快时间内组建特种部队第四军,考尔中将亲赴东北边境指挥,并兼任第四军军长。进攻的准备,要在10月10日前完成。

中印两国间的边界纠纷,已经持续了十年。1960年4月20日之后,周恩来在印度访问的六天中,同尼赫鲁会谈了二十个小时。会谈的暇隙,周恩来和陈毅挨家访问了印度的各个部长。但是周恩来的苦口婆心没有奏效。

印度国内的舆论非常激烈,尤其是国防部长梅农,叫嚷要与中国打一场有限的战争,在这种气氛中,尼赫鲁也越来越强硬。中国希望举行高级会议,解决边界争端,他都坚决拒绝,他强调会谈的前提是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有争议的地区……

10月上旬的一天,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现在中印边界非常吃紧,不少边境哨所受到威胁,战士和边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零星枪战时有发生。西藏、新疆军区多次来电,询问该怎么办。”

毛泽东点着一支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站起来,缓缓踱着步子,待慢慢将烟雾吐尽,说:“尼赫鲁是我们的老朋友,他是同我们建交的第二个国家,为新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出过力,我们不能对不起人家。他不谈判,不要紧,我们可以等。谈判的大门,不能从我们这边关上。电告西藏张国华、新疆何家产,在边境纠纷中,我们坚持不先放一枪,不先伤一人,尽量避免流血事件的发生。但我们不能退,退了没得理讲。犬牙可以交错,要准备长期武装共处。总之,我们不想打仗,再做最后一次努力,让尼赫鲁走到谈判桌上来……”

可惜,印度无视中国的友谊和警告。考尔中将乘一架美国C-——130直升机从新德里军用机场飞抵前线,开始了大规模的调兵遣将。

10月8日,印度总理尼赫鲁乘坐专机飞往提斯浦尔,亲临前线去慰问大战前的印军官兵。考尔中将雄心倍增,自信果决地说:“叔伯,我想把全线反击的日期定在10月20日。在这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当然,不排除为争夺有利进攻出发地域而进行的局部战斗。不管怎么样,我将把最后的胜利——大印度完整、统一的版图奉献给您。”尼赫鲁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我的山鹰,这,我就放心了。”

这时的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毛泽东、周恩来和众位将帅正开“西山军事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参加人员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部长陈毅,国防部长林彪,叶剑英元帅,刘伯承元帅,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副总参谋长杨成武上将,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上将,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少将……

毛泽东将烟蒂掐灭,说:“今天找大家来,是开一个军事会议,我们和印度的边境纠纷,闹了好多年了,我们不想打仗,原来想通过谈判解决。可是尼赫鲁不想谈,调集了不少部队,硬逼着要和我们打一架。现在看来,不打是不行了。可打,怎么个打法?打成个什么样子?还请大家献计献策!”

会议上,副总参谋长杨成武公布了当前敌情:“印度于1954年成立东北边境特区后,不断增兵,加强中印边界的军事力量。同时修筑了边境公路、兵营和机场。现在,西段之敌有一个旅部、六个步兵营、一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计五千六百余人。其中在侵入我国境内的四十三个据点上部署了一千三百余人。东段是印军准备向我大举进攻的主要方向,计有印军第七旅的四个营,炮四旅的两个营,第五旅的八个营。东段的兵力合计一个军部、一个师部、三个旅部、十五个步兵营。约一万六千余人,东西两段共集结军力两万五千人。另据情报,印正将印巴边界的两个师调往东北特区,不久,印军总数将突破五万人。现在,他们在我国境内部署据点一百余个,有的离我哨所只有几米远,有的楔入我边防哨所之间,有的甚至插到了我们背后。另据情报,印军10月初拟定‘里窝那’计划,准备大举进攻,尼赫鲁已公开授命前线总指挥官考尔中将,让他将‘中国军队驱逐出去’。”

叶剑英元帅介绍了印军新任命的前线指挥官考尔中将:五年前考尔是第四师少将师长,他年轻时从英国的圣德赖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二次大战中可能在缅甸参加过战斗,但没有实战经验,在同行中被讥笑为没打过仗的将军。考尔刚愎自用,盛气凌人。能倾听士兵的意见,却听不进将军的意见,这是他的致命伤。他喜爱音乐、戏剧,也爱好登山,经常在大雪封山的季节去巡视高山哨所,有许多冒险的经历。吹捧他的人称他为“胆大鬼”,是印度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去年被尼赫鲁亲自授予维希特塞瓦一级勋章。接着,张国华中将、何家产少将介绍了当面之敌的态势和己方部队反击作战的具体部署及一些困难。关键问题是:东段之敌相对比较大,西藏军区难以再抽调部队加强作战力量。

会议决定把五十四军调到东段一线加强西藏军区作战力量。该军有西藏平叛的高原作战经验,而且驻地嘉江、雅安离战区也不太远,便于迅速开进接敌。军长丁盛在解放战争中曾经带一个师突破白崇禧七个师的团团围困,白崇禧的“口袋阵”被丁盛部的战斗小分队冲了个七零八落。白崇禧被粘了牛皮糖,甩又甩不掉,咽又咽不下,最后七个师被一锅端掉了。毛泽东定下决心:“好,就用他,‘丁大胆’与‘胆大鬼’看看谁能碰过谁?”

印军终于动手了。10月18日,印军总参谋部命令,东北军区各部队开始实行“里窝那”计划。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线,印军同时持续向中国边防哨所发动炮击,倾泻炮弹一万四千八百余发。

10月20日半夜,一阵爆密的枪炮声将张国华惊醒,他借着蜡烛的微光,习惯地看了一下手表,时针指向凌晨一时二十六分。

凌晨五点二十分,中国军队近五百门重炮发出了震动天地的怒吼。炮火急袭三十分钟后,喜马拉雅山麓上空腾起三颗红色信号弹。中国五万士兵在中印边界东、中、西近六百公里的防线上同时发起了猛烈反击。中国军队按照预定部署,经过十七小时激战,当面之敌的据点大部已被清除。

尼赫鲁的算盘打错了,达尔维被眼前的情景惊得瞠目结舌。第七旅全军覆灭,达尔维准将束手被擒。塔帕尔上将急调重兵驰援前线。尼赫鲁临阵换将,梅农下台,恰范出任国防部长。而且动用了空降部队。

周恩来打电话向毛泽东报告战况:“中印边界反击战开战两天,进展顺利,东西两线的部队都打得不错,印军越境建立的据点已大部分被清除……总参谋部的同志请示是否越境作战。”

毛泽东沉吟了一下,说:“对这场战争,有许多国家的朋友还不理解。既然我们打胜了,就放尼赫鲁一马,有好日子大家过嘛!我看暂时不要越境。不但不越境,还要后退二十里,表明我们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纠纷的诚意,如果尼赫鲁不愿谈,还要打,那我们就奉陪到底,世界舆论也会对我们有利。”

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武装冲突,回到谈判桌上来。印度政府拒绝谈判。印军不服输,继续增加兵力,11月中旬兵力增至三万余人,准备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毛泽东坐在北京中南海菊香书屋宽大的沙发上,正翻阅一份中印边境的敌情通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站在他的身旁,注视着他。

“真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看样子要把整个喜马拉雅山推倒喽!”毛泽东从容不迫地微笑着,掸了一下烟灰,抬头望着周恩来。“主席,印军的兵力增加到了两个师部,九个旅,武装挑衅也是愈演愈烈了。”“老朋友的情面一点也不要喽,看来老是好言相劝不行吧,人家听不进去嘛。”“主席,打胜这一仗是有把握的,问题是要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要打出国威、军威,就不能打无把握之仗。”“我在想,战争与和平是一对矛盾,又是统一的,这一仗打好了,至少要争取到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和平,就是前人种树,后人要能乘凉,目光要远一点嘛!”毛泽东再一次表现了他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洞察力。11月14日早晨,印军十一旅旅长席尔瓦遵照考尔中将的命令,对中国军队占领的〇六高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丁盛定下决心:“命令部队十六日发起总攻。”

“〇七”高地尸骨蔽野,中印两军在弹丸之地殊死搏杀。中国军队势如破竹,越战越勇;印军开始动摇,继而弃阵而逃。接着,中国军队奏捷“〇八”高地。印军“〇七”和“〇八”高地失守,使东线防御体系中的两扇大门被打开了,其核心防守阵地“三二”高地,已完全暴露在中国军队进攻的炮火之下。印军瓦弄防线被中国军队拦腰斩断。瓦弄机场失守,考尔冒死救败将。印军六十二旅重蹈十一旅覆辙。西山口失守,印度举国震惊。印第四军全线崩溃,霍·辛格准将阵亡,考尔中将死里逃生。

11月17日,周恩来给亚非二十多个国家的首脑,写了一封长达二十多页的致函。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中印边境冲突中的原则立场,表达了希望和平解决争端的愿望。

12月21日二十四时,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停火命令。几乎同时,全世界获悉了中国单方面停火的消息。胜利之师,首先单方面宣布停火,这在国际上尚无先例。

中国的历史长卷,镌刻着这个民族不容侵犯的意志与渴望和平的愿望。

两个月后的1963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听取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汇报中印边界东段自卫反击作战情况时,插话说:

关于集中优势兵力的问题,还是老话,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如果是围城,就要十倍;如果是野战,就要五倍。在具体的战术动作上就不止了,就要占绝对优势。……侧后迂回,这不仅是印军怕,从古以来,哪一个军队都最怕这一手。(《在听取中印边界东段自卫反击作战情况汇报时的插话》,《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这里毛泽东说的“老话”,就是本文开头引《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话。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对“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还做了文字诠释:“如果是围城,就要十倍;如果是野战,就要五倍。”孙子的时代,冷兵器作战,攻城是攻坚战,野战是运动战,攻城比野战使用的兵力还要大得多。毛泽东品读和引用《孙子兵法》,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征引名言原句,很少做文字注解,这次大约是特例。

不仅诠释文字,而且主要是发挥思想。毛泽东听汇报插话,是谈中印边界东段反击作战,是谈典型的山地战,是谈“关于集中优势兵力的问题”。古代攻城野战,十围五攻,那么现代作战呢?“在具体的战术动作上就不止了,就要占绝对优势”。中印边境反击战,东段是攻防重点,此地战况决定战争胜负。10月20日东段反击作战,西藏边防部队以四个多团的兵力对印军一个旅,在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进攻后,根据其布防前重后轻、侧翼暴露、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和地形情况,采取从两翼开刀,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于十七时三十分开始反击。至当天下午,印军第七旅大部被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西藏边防部队乘胜兵分五路反击,收复达旺。东段其他边防部队,同时向当面入侵印军反击,拔除印军据点十多个,进逼瓦弄。东段反击战,兵力使用上“绝对优势”,战术运用上“四面包围”,作战目的是歼灭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