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队作战,毛泽东十分注意使我军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二十三万大军进犯延安,占领了陕甘宁边区大片土地。可是紧接着彭德怀、习仲勋领导的西北野战兵团,就发起了清化砭和羊马河两次战斗,歼灭蒋胡军两个主力旅。1947年4月下旬,“西野”又收拢主力,准备发起瓦窑堡或蟠龙镇战斗,继续歼灭蒋胡军有生力量。
4月3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给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政治委员习仲勋拍发电报,内称:
经过精密之侦察,确有把握,方可下决心攻击瓦窑堡或蟠龙,如无充分把握,以不打为宜,部队加紧休整,以逸待劳,准备运动中歼敌。(《确有把握方可攻击瓦窑堡或蟠龙》,《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电报讲了两种情况:(一)如“确有把握”,就发起“攻击瓦窑堡或蟠龙”战役,4月30日,“西野”兵团已集中四个旅秘密运动到蟠龙镇北,准备一举夺取蒋胡军供给基地,歼灭守敌一六七旅。而瓦窑堡方向因敌情变化,“西野”未作攻击部署。(二)如“无充分把握”,就暂不打两处之敌,让部队“加紧休整,以逸待劳”。这封电报虽短,但体现了毛泽东的打有把握之仗、运动歼敌和以逸待劳的军事思想。
在电报中,毛泽东再一次使用了源自《孙子兵法·军争篇》的成语“以逸待劳”。可见这是毛泽东在指导战争时经常思考的问题。蟠龙镇战役,“西野”主力四个旅苦战两昼夜,到5月4日二十四时,胜利结束战斗,毙俘敌六千七百余人,捣毁了敌人供给基地,是个漂亮的进攻歼灭战。
第二天(5月5日),毛泽东再给彭、习拍电报,其中指示:
蟠龙之敌解决后,延安、瓦市、清涧等地之敌必起恐慌。昨日白天胡以绥德重要令一师留守,半夜得悉蟠龙陷落,立刻令董钊放弃绥德。本日董、刘均已行动,似是回头,如急行军走公路,可能四五天内赶至蟠龙。……部队如甚疲劳,可移至安塞以西荫蔽休整一时期,再出关中、陇东,似较稳妥。(《部队荫蔽休整一时期再出关中陇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电报中的“胡”指胡宗南,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长驻西安;董钊为蒋胡军整编第一军军长;“刘”即刘勘,蒋胡军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此时两个整编军进犯并已占领绥德。
蟠龙战役前,毛泽东告诉“西野”兵团首长部队要“以逸待劳”。蟠龙战役结束第二天,蒋胡军北犯绥德两个整编军“放弃绥德”,回师赶往蟠龙,意欲寻我主力决战。敌军走公路急行军,只有四五天的路程。毛泽东在这紧要关头,仍安排“甚疲劳”的“西野”作战部队“移至安塞以西荫蔽休整一时期”。目的很明确:解除疲劳,以逸待劳。
毛泽东活用孙子“以逸待劳”军事原则,可谓炉火纯青得心应手到家了!
到了解放战争中的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制定“十大军事原则”时,特意规定一条: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讲得很辩证,作战与休整、休整与迫敌,两方面因素都考虑到了。从孙武子的“以逸待劳”到毛泽东的“休整部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东西:要使我军保持精锐强劲势头,使敌军处于疲惫劳顿状态,这样,我军无论攻守,皆可稳操胜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