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决定成立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仓促命令在8月1日南昌起义纪念日那天誓师出发,北上攻打长沙。于是第一军团改变计划,由南昌赶往湖南增援。8月,红一、红三两个军团在浏阳会师,并决定共同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长缨”是长长的绳索,典出《汉书·终军传》。这里“万丈长缨”指力量强大的红军。把鲲鹏作为反面形象,在历代诗歌创作中是少见的。

据邓子恢回忆:

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至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进行了一场新军阀混战,亦称“中原大战”。

当时军阀混战,形势有利于革命。自从1929年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以来,利用蒋、冯、阎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开辟了广大的革命根据地,壮大了红军,声威远播,人心振奋。

党内有一部分人于是滋长了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左”倾情绪。以李立三为首的党中央于1930年6月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和《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这就是给革命带来严重损失的“立三路线”。“立三路线”的总方针是:“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并决定以武汉为中心举行总暴动,调动主力红军先主攻南昌,然后夺取长沙。

这年6月,红军第一军团奉命率所属红四军和红十二军由闽西入赣,这是进攻南昌的主力。黄公略当时任红三军军长,也奉命率部由湘赣接壤处的根据地东进,作为进攻南昌的右路军,在永丰和主力军会师。

同期,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来到福建西部的汀州,曾亲自领导闽西特委开会,从各个方面指导和推动闽西的工作。

就在这时,党中央的代表到来了,传达了政治局的决议,即“立三路线”的总方针。决定成立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仓促命令在8月1日南昌起义纪念日那天誓师出发,北上攻打长沙。

在当时红军力量还很弱小的情况下,就制定了组织全国红军主力夺取大城市,这是新的“左”倾错误,是一个冒险计划。毛泽东虽然意识到这一点,可是“立三路线”当时是挟中央名义以行的,对当时的毛泽东来说,有个组织服从的问题。

同年7月,就是带着这种矛盾心情,毛泽东率红四军奉命从汀州向长沙进军。途中填词一首《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

1930年7月下旬,红一军团进抵南昌城外的牛行车站。其时彭德怀领导的红军第三军团攻入长沙。不久因敌势强大被迫退出。于是第一军团改变计划,由南昌赶往湖南增援。8月,红一、红三两个军团在浏阳会师,并决定共同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9月,红一方面军再攻长沙,因敌人兵力业已加强,久攻不克。毛泽东说服了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撤退围攻长沙的队伍;又说服他们放弃夺取中心城市的意见,改变方针,转入江西,分兵攻取茶陵、攸县、醴陵、萍乡、吉安、峡江、新喻(今新余)等地,在赣江两岸更加深入地发动土地革命,使江西革命根据地在这个时期中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利用了当时蒋、冯、阎战争的有利形势而得到了发展。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路线的错误。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这首词写于当年7月红军进军途中。

“六月天兵征腐恶”,就交代了此行的作战目的,英勇机智的红军,如同神兵天降。当时正是农历六月酷暑季节,英勇红军挟炎暑以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长缨”是长长的绳索,典出《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时,南越(古国名,今广东、广西一带)与汉和亲。终军二十余岁,自己请求汉武帝给他一根长绳子,说一定可以把南越王赵兴捆着带回来见汉武帝。这里“万丈长缨”指力量强大的红军。

鲲鹏通常是褒义词,这里作贬义用,等于说巨大的恶魔。这是比较特殊的用法,大多数情况下,是把鲲鹏比作正面形象,革命力量。这里鲲鹏用来比喻当时还相当强大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借以反衬工农红军(天兵)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用鲲鹏作比有两层意义,一是说反动派并非鸠雀之类小鸟,而是个庞然大物,不可掉以轻心;二是说他们虽然强大,仍然可以用“万丈长缨”来捆缚,不必被其气势汹汹所吓倒而丧失革命信心。

那时,彭德怀、黄公略带领红三军团正在湘鄂赣边活动,赣江一线是黄公略的部队。对红一方面军主力来说,黄公略的红三军团是偏师,但因为在这一带建立了根据地,搞得很红火,所以毛泽东率主力前来便有了立足之地,说“借重”,并非浮词。赣江一线敌人力量比较薄弱,我军重兵压境,不但可以各个击破、歼灭敌军,而且可以解放吉安等中小城市,拓展大块根据地。毛泽东在创作这首词时,对在赣水南线红了一角的黄公略,特别给予关注和推崇。

这首词的下阕,写所有的战士们都踊跃与敌人争斗,让革命席卷江西,捣破敌人占领的湖南、湖北。一连串用了“踊跃”“席卷”“直捣”这些词,莫不给人以极大的“动势”,使人觉得大有千军横扫、万马竞奔之感。最后二句,“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意思是现在眼看又要重蹈第一次“左”倾路线覆辙,而作者自己又无法迅速纠正,只好与大家同唱国际悲歌,期望更大的革命风暴能应我们的呼喊而来临!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也是无法明言的,只好渲染这种悲壮的气氛来暗示自己的意志、抒发难以具体化的感情。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引《庄子·逍遥游》鲲鹏入诗,这里鲲鹏实指蒋介石反动派,言其凶顽强大,但只不过鲲鹏其表、腐恶其质,红军战士则被喻之为手持万丈长缨的“天兵”。把鲲鹏作为反面形象,在历代诗歌创作中是少见的。毛泽东对鲲鹏这一传统形象本身并无贬义,用其“符号”而变其“意指”,以之喻敌,借以反衬工农红军(天兵)不畏强暴、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这是比较特殊的用法。不如此,不足以展示毛泽东不拘一格的想象和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