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开篇即创造了一个黄河水神河伯“望洋兴叹”的寓言:
毛泽东品读《庄子》,十分欣赏《秋水》篇,尤喜河伯“望洋兴叹”这则寓言故事。
晚年,当他得知小女儿李讷读《庄子·秋水》篇,颇有感受,十分欣慰。他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和骄傲。
河伯的故事是这样的: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今天的白话可以这样讲河伯故事:秋雨到来,雨水灌满了黄河。河面显得十分宽阔,两岸及河中水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乎河伯欣然自得,开始自我陶醉起来,以为天下的盛美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可是,当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了北海边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面向东方望去,不见大海的尽头,汪洋一片,无边无际。于是乎河伯这才改变自得的态度,收起傲慢的神态,仰起头对着北海之神若,感叹说:“俗话说:‘听了一些道理,便总觉得谁都不如自己高明。’这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认为孔子的见闻很少和轻视伯夷气节的话,当初我还不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你那望不到边的海水,难以穷尽,我若不是来到你的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得道的人讥笑。”
庄周先生这则寓言,意在批评那些骄傲自满、夜郎自大的人。黄河汇聚百川,已经很大;可是比起众水之王的大海,还是渺小得多。它启发人们思索: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跳出狭隘的生活圈子,到宽广的天地去经风雨见世面。如果你放不开眼界,看不到自己身边以外的事物,就会因自闭而自满,自满又局限了自己的认识。河伯的形象,他的反省与反思,对我们了解已知与未知、自满与自谦、渺小与宏大……都有启示,都有感悟。
李讷读《秋水》篇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儿。
李讷是毛泽东与江青的女儿,也是毛泽东最小的女儿。
毛泽东自从投身革命以来,大部分生涯都处于动荡之中,家庭组合也几经变迁。1937年进驻延安后,虽说环境相对稳定,但身边的儿女只有李敏一人。1940年,小女儿李讷来到人间,李敏因为要与母亲贺子珍团聚去了苏联。毛泽东年近半百,他需要有儿女们情感的抚慰,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也不忍心让李讷离开自己的身边。
李讷自幼身体不好,因而受到毛泽东特别关爱。工作之余,毛泽东经常逗着她玩,带她出去散步,教她认字,给她讲故事,教她懂礼貌。
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李讷六七岁时还未能上学。为了不耽误孩子的教育,毛泽东委托保育员韩桂馨教李讷识字。到了西柏坡,李讷才开始上学。进北京后,李讷入育英小学插班读四年级,毛泽东反复叮嘱她要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
1953年,李讷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书。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她大病一场,全身浮肿,情绪十分低落,不得不休学一年。尔后又在北大继续她的学业。或者是因为休学的原因,学习压力比较大,甚至连给父亲写信的时间都没有,好长一段时间不回家,也只是给父亲寄上一张贺年片什么的。
这一时期,毛泽东对李讷的成长非常关心,多次给她去信,耐心开导,循循善诱。1962年1月9日,毛泽东写信给李讷,问她为什么光寄贺年片,不写封信给爸爸?为什么那样吝啬?是不是不爱爸爸了?毛泽东把女儿不写信的缘故归咎为自己对她帮助太少,缺乏交流,因此要求李讷给他写信。
这是一封渴望着儿女之爱的家书,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但信中毛泽东把女儿不写信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对她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因而要求李讷给他写信。
李讷把毛泽东当父亲,也当知己,心里有话从来不对他隐瞒。父亲的来信,字字句句充满着对她这个小女儿特殊的怜爱,这使她很受感动。她开始意识到,父亲不仅希望儿女成才,更渴望得到儿女们的爱。李讷很快给父亲回了信,向他敞开了心扉,诉说了自己的欢乐和苦恼。
1963年,三年经济困难刚刚过去,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人民生活状况亦开始好转。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的身体也逐渐好起来。李讷在新年之际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回顾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同时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详细反映自己通过学习后思想的一些变化。她还谈到了自己读了《庄子·秋水》篇后的感想,认为其中的主人公河伯是个鼠目寸光、自高自大的人。
毛泽东看了李讷的这封信后,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并于同年1月4日给李讷回了一封信。信中谈到干部子弟的问题,毛泽东教育女儿不要骄傲。信中写道:
李讷娃:
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现在好了,干部子弟(翘尾巴的)吃不开了,尾巴翘不成了,痛苦来了,改变态度也就来了,这就好了。读了秋水篇,好,你不会再做河伯了,为你祝贺!
爸爸 1963年1月4日
(谢柳青:《毛泽东家书》,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页)
这封家书,大概是《庄子》解读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
这是领袖与小女儿笔谈阅读《秋水》篇的感悟和心语。这是伟大思想家运用国学经典循循善诱的家教。
毛泽东认为女儿“吃了”干部子弟翘尾巴“这个亏”。毛泽东把学生分为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女儿是“干部子弟”(这个“干部”实在大了点),有意无意间难免有骄、娇二气。具体表现就是“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病中有些“痛苦、忧伤”的小女儿,读了《秋水》篇“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这使毛泽东“喜慰无极”,甚至祝贺女儿“你不会再做河伯了”!
毛泽东父女以《庄子》中的河伯为媒介与女儿交流思想。在毛泽东父女眼中,河伯是盲目自大、骄傲、自满翘尾巴的人。他们都在从河伯身上吸取教训,也就是弄清人在有了一定资本以后怎样做人。李讷说自己读了《秋水》篇,毛泽东觉得她“不会再做河伯”,也就是不再盲目自大。在信里,毛泽东对女儿的肯定激励与严格要求是统一的。而这两者,又都以河伯为戒。毛泽东语重心长,亲情满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