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變第二十九

通變第二十九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舊校“味一作末”。末段即論變今法古之術。簡文但論學之不善者,裴氏則直以舍本逐末爲宋賢流弊。據此,可知齊梁文學,已至窮極當變之會,乃學者習而不察,猶復循流依放,文乃愈弊。舍人《通變》之作,蓋欲通此窮途,變其末俗耳。至舉後世文例相循者五家,正示人以通變之術,非教人模擬古人之文也。

【校字】

志合文則。

舊校:“‘則’原作‘財’,許無念改。”按當作“别”,所謂變也。

魏之策制。

“策”,黄校曰:“元作薦,許無念改。一本作篇。”按嘉靖本作“薦”,乃“篇”之誤。天啟本作“篇”,有校注曰:“元作薦,許無念改。”是許改作“篇”,非作“策”。作“篇”是。

風味氣衰。

舊校“味一作末”。孫人和校作“末”,是也。按韓安國《匈奴和親議》:“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舍人蓋用此語。《封禪》篇有“風末力寡”,語同此。

【釋義】

此篇分三段。首段論文章有窮變通久之理。中分二節:初總揭文理有常有變,次舉證,明常變由時。次段申言變今必本於法古,即贊語“望今制奇,參古定法”之意也。末段即論變今法古之術。中分二節:初舉例以證變今之不能離法古,次論通變之術。

本篇最啟人疑者,即舍人論旨,是否主復古耳。紀評謂劉氏“復古而名通變者,蓋當代之新聲,既無非濫調,則古人之舊式,轉屬新聲。”黄侃《札記》即申是説。然舍人首言“資於故實,酌於新聲”,贊語復發文律日新,變則可久,趨時乘機,望今參古之義,則“競今疎古”,固非所尚,泥古悖今,亦豈所喜?證以舍人他篇,每論一理,鑒周識圓,不爲偏頗,知紀黄所論,尚未得當。蓋此篇本旨,在明窮變通久之理。所謂變者,非一切舍舊,亦非一切從古之謂也,其中必有可變與不可變者焉;變其可變者,而後不可變者得通。可變者何?舍人所謂文辭氣力無方者是也。不可變者何?舍人所謂詩賦書記有常者是也。舍人但標詩賦書記者,略舉四體,以概其餘也。詩以言志,千古同符,賦以諷諭,百手如一,此不可變者也。故曰:“名理相因,有常之體。”若其志孰若,其辭何出,作者所遇之世,與夫所讀之書,皆相關焉,或質或文,或愉或戚,萬變不同,此不可不變者也。故曰:“文辭氣力,無方之數。”準上所論,舍人於常變之界,固分之甚明矣。然觀其訶斥當世文士之語,則似所謂變者,亦不過欲復古耳。不知舍人之世,作者競學宋人,簡文帝《與湘東王書》、裴子野《雕蟲論》,俱致譏詆之辭可證。簡文之言曰:“又時有效謝康樂、裴鴻臚文者,亦頗有惑焉。何者?謝客吐言天拔,出於自然,時有不拘,是其糟粕。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是爲學謝則不屆其精華,但得其宂長;師裴則蔑絶其所長,惟得其所短。”裴子野之言曰:“自是閭閻年少,貴游總角,罔不擯落六藝,吟詠情性。學者以博依爲急務,謂章句爲專魯。淫文破典,斐爾爲功,無被於管絃,非止乎禮義。深心主卉木,遠致極風雲。其興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隱而不深。討其宗途,亦有宋之遺風也。”簡文但論學之不善者,裴氏則直以舍本逐末爲宋賢流弊。據此,可知齊梁文學,已至窮極當變之會,乃學者習而不察,猶復循流依放,文乃愈弊。舍人《通變》之作,蓋欲通此窮途,變其末俗耳。然欲變末俗之弊,則當上法不弊之文,欲通文運之窮,則當明辨常變之理。“矯訛翻淺,還宗經誥”者,上法不弊之文也;“斟酌質文,櫽括雅俗”者,明辨常變之理也。故曰:“可與言通變矣。”其非泥古,顯然可知。至舉後世文例相循者五家,正示人以通變之術,非教人模擬古人之文也。而博覽精閲之言,尤學者所當留意。未有博精之士,而爲文猶復因襲陳言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