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州五服〔〕

九州五服〔〕

时间:2023-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州攸同〔5〕,四隩既宅〔6〕。〔1〕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地理和贡赋制度的奠基作品。禹治理洪水之害,水害既除,遂依据山川之势,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进而确定山川次秩和五服制度。九州五服思想几乎贯穿了中国古典政治史的始终。“九州”凝聚着华夏对土地认同的情感,而“五服”则将华、夷分辨开来,这为华夏族文化自豪感的体认奠定了理论根基。古典注疏一般认为是划分九州,但进化论神话学则理解为大禹创造大地的行为。

禹敷土〔2〕,随山刊木〔3〕,奠高山大川〔4〕

九州攸同〔5〕,四隩既宅〔6〕。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7〕,四海会同〔8〕,六府孔修〔9〕,庶土交正〔10〕,厎慎财赋〔11〕,咸则三壤成赋〔12〕。中邦锡土姓〔13〕,祗台德先,不距朕行〔14〕

五百里甸服〔15〕:百里赋纳总〔16〕,二百里纳铚〔17〕,三百里纳秸〔18〕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19〕:百里采〔20〕,二百里男邦〔21〕,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22〕:三百里揆文教〔23〕,二百里奋武卫〔24〕

五百里要服〔25〕:三百里夷〔26〕,二百里蔡〔27〕

五百里荒服〔28〕:三百里蛮〔29〕,二百里流〔30〕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31〕,朔、南暨声教〔32〕,讫于四海〔33〕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34〕。(《尚书·禹贡》)

【注释】

〔1〕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地理和贡赋制度的奠基作品。禹治理洪水之害,水害既除,遂依据山川之势,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进而确定山川次秩和五服制度。全篇四部分:开头是总序。第二部分说山川情况。自“冀州既载”逐条叙述九州山川风物、土壤及道路等。自“导弱水”至“导洛”逐条说所治之水,从其发源到注入大海。第三部分自“九州攸同”至“二百里流”,言水土既平,贡赋和五服制度。第四部分“东渐于海”以下,总结禹功成受锡。这里所选为第一、三和四部分。

九州五服思想几乎贯穿了中国古典政治史的始终。“九州”和鲧禹治水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典型的创世神话。创世神话不一定要有离奇的故事,也不一定有神灵参与,而是在于其叙事为后世提供本源性的思考。在古典叙事中,“九州”就意味着整个世界,它是华夏族政治活动的舞台。“九州”凝聚着华夏对土地认同的情感,而“五服”则将华、夷分辨开来,这为华夏族文化自豪感的体认奠定了理论根基。从三代以来到晚清,华夷之辨一直是个最为核心的政治问题,是否认同“禹迹”为代表的华夏神话叙事系统是问题的关键。史传叙事中通常在最后一部分有“四夷”列传,即便边裔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后,他们所修撰的史书也同样遵循了这一模式(比如脱脱等所编撰的《金史》《辽史》)。而这种政治地理认识,正是通过《禹贡》的“九州五服”叙事奠基的。

〔2〕禹敷土:大禹布土。郑玄曰:“敷,布也。布治九州之水土。”关于大禹布土,古今有不同的认识。古典注疏一般认为是划分九州,但进化论神话学则理解为大禹创造大地的行为。本书采古人之说。

〔3〕随山刊木:随山势走向斫木为标记。古人在树木上做记号,以辨识道路,从而确定如何治理洪水。郑玄云:“必随州中之山而登之,除木为道,以望观所当治者,则规其形而度其功焉。”皮锡瑞引颜师古《汉书》注:“言禹随行山之形状刊斫其木,以为表记。”孙星衍疏:“《周语》‘道无列树’注云:‘古者列树以表道。’刊盖削而识之。”

〔4〕奠高山大川:定下名山大川的祭祀制度。洪水泛滥,从而祭祀之礼荒废,今洪水既平,可祭祀山川。马融云:“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奠,定。高山,指五岳。大川,谓四渎。

〔5〕九州攸同:九州和同如一。孔颖达《正义》曰:“昔尧遭洪水,道路阻绝,今水土既治,天下大同,故总叙之,今九州所共同矣。”

〔6〕四隩既宅:四方土地可以居住了。隩。一作墺,音义并同“奥”。《说文·土部》:“墺。四方土可居也。”

〔7〕九山刊旅:九列名山可以依据列树表记进行旅祭了。皮锡瑞曰:“盖山之数不止于九,而脉络相承,数山实止一山,故可合之为九山。”旅,祭名。九川涤源:九川都疏浚了。涤(dí敌)源,孙星衍曰:“疏达其水原也。”九泽既陂(pí皮):九泽都修筑了堤防。《诗》“彼泽之陂”《毛传》云:“陂,泽障也。”

〔8〕四海会同:四方的方国都来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依据境内、境外之分,此礼有四:王有所讨伐,诸侯聚到一起,这是时见曰会。王不巡狩,诸侯齐会京师,这是殷见曰同。这两礼是对境内诸侯而言。对境外诸侯也有两种会同。一是王巡狩,诸侯会于方岳,比如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即此。一是王不巡狩,诸侯会于京畿。参孙诒让《周礼正义》引金鹗之说。

〔9〕六府孔修:六种要职都很修明。六府,谓水、火、金、木、土、谷等六事。孔,很。修,治理。

〔10〕庶土交正:各地的土壤都确立了合适的品级。郑玄曰:“众土美恶及高下得其正也。”交,交互,都。

〔11〕厎慎财赋:孔颖达曰:“致所慎者,财货贡赋。言取之有节,不过度。”厎(dǐ底),送致。

〔12〕咸则三壤成赋:都依据壤田上中下三品,制定了九州的贡赋制度。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故因地制宜。则,法,依据。

〔13〕中邦锡土姓:对治理九州有功绩的赐予土地和姓氏。中邦,九州,郑玄曰:“中即九州也。”锡土姓,《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锡,通“赐”。胙(zuò坐),本指祭肉,此处借为“祚”,国祚的意思。

〔14〕祗台德先:首先要敬悦天子之德。祗(zhī之),敬。台,通“怡”。不距朕行:不要违背我的教化。距,违背。行(xíng形),行令。

〔15〕五百里甸服:古代政治地理制度,天子领地方千里。天子领地之外每五百里为一个政治单位,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甸服离京师最近,故此赋税尤多,每百里即为一个政治单位。侯服稍远,所以三百里外为诸侯,二百里内服役。绥、要、荒三服,去京师更远,每服分而为两个政治单位。甸服,治王田。

〔16〕总:谷捆。《史记索隐》引《说文》“总,聚束草也。”郑玄注:“入所刈禾也。”

〔17〕铚(zhì至):禾穗。郑玄云:“断去藁也”,就是去掉禾的秸秆。

〔18〕秸:秸秆。但三百里纳秸秆,贡赋是否太轻?故孔疏云:“盖纳粟之外,斟酌纳稿。”

〔19〕侯服:皮锡瑞引《春秋纬》:“侯之言候也,候逆顺,兼司候王命者。”

〔20〕百里采:孔疏:“侯服内之百里,供王事而已,不主一。”采,事情。

〔21〕男邦:皮锡瑞引颜师古:“男之言任,任王者事。”

〔22〕绥(suí随)服:皮锡瑞引颜师古:“绥,安也。言其安服王者政教。”

〔23〕揆文教:揣度王者的教化制度而治理。皮锡瑞引颜师古:“揆度王者政教而行之。”

〔24〕奋武卫:振兴武备以拱卫王畿。

〔25〕要服:皮锡瑞引颜师古:“要,以文教要束之也。”要束,约束的意思。孔疏云:“此要服差远,已慢王化,天子恐其不服,乃以文教要服之。名为‘要’,见其疏远之义也。”

〔26〕夷:行平易之法。马融云:“夷,易也。”

〔27〕蔡:仅以法治理而已。蔡,法。孔疏云:“去京师弥远,差复简易,言其不能守平常也。”

〔28〕荒服:马融云:“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29〕蛮:因其蛮夷之风。马融云:“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郑玄云:“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蛮之言缗也。”

〔30〕流:马融云:“流行无城郭常居。”郑玄曰:“谓夷狄流移,或贡或不。”孔疏:“其俗流移无常,故政教随其俗,任其去来,不服蛮来之也。”

〔31〕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德行政教东到大海,西至于流沙。皮锡瑞云:“经言渐、被,其德广所及耳。”流沙,西方极远的地方。

〔32〕朔、南暨声教:北方和南方都蒙受王化之泽。孔疏:“其北与南虽在服外,皆与闻天子威声文教。”朔,北方。暨,训与,读作“豫”。

〔33〕讫于四海:达到四方蛮夷之地。讫,止于。

〔34〕禹锡:大禹授赐。玄圭:一种瑞应之物。关于赐玄圭者,有两说:一说以为人帝,尧或者舜(《史记·夏本纪》),一说是上天所赐(如纬书《尚书旋玑钤》《春秋感精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