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1 工业旅游业态的概念及其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复合化,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产业边界日渐模糊,在与服务业内部其他部分、以及农业、工业融合中不但消融了产业边界、拓展了服务范围,也衍生出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如原本各自独立的旅游服务和工业品的生产,通过共同的标准集合、相互渗透并结为一体[7],工业旅游开始产生并发展。
业态(Typeof Operation)一词来源于日本,其概念最早应用于零售业,是指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运用适合的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店铺规模、店铺形态、价格策略、销售方式、销售服务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8]。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传入中国,而后,随着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和分工细化,传统的“产业”“行业”概念难以全面描述其发展形态,业态一词开始引入旅游业[9]。一些学者对旅游业态的概念进行了研究,邹再进(2007)认为,旅游业态是一种综合概念,它描述着旅游行(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和经济效率[10];彭若木(2009)提出,旅游业态是指旅游行(企)业采用的组织方式和经营形态的组合,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11];张文建(2010)认为,旅游业态是旅游组织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对相关要素进行组合形成的经营形式,旅游业态包括业种、业状、业势三个部分[12]。李鹏等(2012)则在分析零售业态空间、服务、层级属性的基础上,阐释旅游业态的适合、耦合、集合三重概念,并提出旅游业态概念的双层嵌套多元模型,即旅游业态呈现双层层次,经营形态内层和旅游产品外层两个层次两个层次彼此耦合和作用;而多元是指若干产品和经营形态相同的旅游企业构成旅游小业态,多种旅游小业态彼此关联,形成旅游大业态,该概念模型较为清晰地梳理了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业态之间的联系[13],也比较适用于分析具体的旅游业态,如工业旅游业态。
因此,结合工业旅游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工业旅游业态是指,工业旅游企业或相关部门,结合工业旅游资源特点,在工业旅游产品市场运营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组合。是工业旅游产品与经营形态的耦合,也是具有相同同经营形态和旅游产品的工业旅游企业的集合。
在微观上,工业旅游业态包括外层与市场直接接触的工业旅游产品,以及内层的工业旅游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构成的经营形态;在工业旅游业态从微观向宏观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旅游业态的概念开始具有了产业内涵,是指同类工业旅游企业的集合,这种集合在内在层面体现为形成一个产业部门,在面对市场的外在层面则往往基于工业旅游资源及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结构,发展成为工业旅游业态群或产业密集区。
3.2.1.2 工业旅游业态的特征
基于前述工业旅游业态的概念及其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工业旅游业态具有依托性、复合性、动态性的特征。
(1)依托性
工业旅游业态在产生的最初,其产品形态和相应的经营形态主要取决于工业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资源,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应用不同的开发方法,生成出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业态,体现出显著的资源依托性特征。这种资源的依托性为工业旅游业态提供了独特性,有利于其市场经营。但从另一角度而言,也为业态的拓展和丰富带来了一定制约和挑战。
(2)复合性
作为资源开发后的产物,由于工业旅游业态在外在产品层面上面向市场,为游客直接提供服务,为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工业旅游业态在凸显资源特征、展示工业景观、提供工业科普体验、呈现工业文化等的同时,也提供多种相关服务,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或多或少地成为工业旅游业态的构成物。因此,工业旅游业态体现出典型的复合性特征。
(3)动态性
工业旅游业态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动态发展性。工业旅游业态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不断接收到市场的反馈,相关的经营主体逐渐深化对工业旅游资源的认知,调整和优化治理方式,调整更新业态的构成和形态;在空间维度上,为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突破原有业态类型对经营形态的制约,个体工业旅游业态根据其区位特征,也会主动探索与其他业态的空间联动,或在相关机构的治理推进下,实现工业旅游业态之间或与其他旅游业态之间的空间组织合协同发展,从而体现出工业旅游业态空间发展的动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