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工业旅游

上海工业旅游

时间:2023-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应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评价。图8-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因此,可以通过空间邻近、业态共生、空间嵌入三种空间增长模式推进上海工业旅游发展
主要结论_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研究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整体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持续演变,工业旅游开始出现并持续发展,对城市和区域复兴、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地方性呈现和城市形象塑造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作为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工业资源丰富,为工业旅游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同时,上海在快速迈进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大量废弃的工业旧址亟待更新利用,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第三产业也亟需新的发展空间,存量生产空间向旅游空间等服务产业空间转化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工业旅游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此外,旅游的全域转向、旅游需求的专业化多元化转变,也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了产业与市场空间。因此,本书依据产业经济、文化地理、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结合问卷调研和案例分析,运用Cite Space II、地统计、GIS空间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方法,全面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上海工业旅游的兴起背景、发展过程、解析其发展的核心作用要素、动力机制和典型模式。

论文的主要结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文脉型、体验型、“文脉+体验”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资源在相应的治理要素和治理机制作用下,转化生成文脉型、体验型、文脉体验交互型工业旅游业态。“资源—业态—治理”贯穿于工业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上海工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形成和模式建构中都起到核心作用。

“资源—业态—治理”框架中,“资源”是工业旅游发生和发展的依托和基础,资源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形态对业态生成和治理方式选择起到主导作用;“业态”是工业旅游市场化、产业化的表征,是工业旅游体验和服务供给的载体,它源于资源,又在发展过程中回馈资源,业态运营中产生的效应及获得的反馈,能够更新对资源本质和边界的认知,优化对资源开发方式的运用,提升对资源治理的成效,如何促进资源—业态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工业旅游的积极效应,是“治理”的应有之义;“治理”是贯穿工业旅游资源→业态发展全程的重要支撑,治理共同体在对资源的特质和内涵、业态的运作方式达成一致行动意见后,通过各种治理方式的合理运用,保障资源的合理开发、业态的良性运作,并根据治理效果和反馈动态调整治理理念和措施。因此,“资源—业态—治理”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推进工业旅游发展。

第二,上海工业旅游资源在总体空间分布上呈现弱集聚特征,在浦西核心区和浦东地区形成密集区(图8- 1),其中,浦西核心区的工业旅游资源类型以文脉型为主,浦东地区的工业旅游资源则主要是体验型资源;对上海工业旅游资源的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资源网络回路性、连接度、连通度不同(表8-1),这与其分布区域的交通网络现状密切相关,说明交通可达性对于上海工业旅游资源的统筹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经过通达度分析发现(表8-2),上海旅游核心区工业旅游资源通达度较好,具备较好的空间互动条件。

图8-1 上海各区工业旅游资源密度格局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表8-1 上海工业旅游资源空间连接度指数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计算。

注:L是边数,V是节点数,P为子图个数(若是连通的,P=1,否则等于连通块的个数,本研究假设旅游网络中P=1);α指数是度量旅游网络回路性的重要指标,即实际观察的旅游网络回路数与理论最大数之间的比率;β指数是对空间网络连通性的度量,是旅游网络的边数和节点数之比;γ指数与β指数类似,用于分析空间网络结构的连通发达程度,是旅游网络内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

表8-2 上海工业旅游资源通达性指数(旅游核心区)

续 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计算。

第三,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宏观动力因素和微观动力因素。宏观层面的动力因素由外源动力(城市与产业转型)、内生动力(资源与业态发展)、引导动力(治理)共同构成;微观层面的动力因素包括权力、资本、创意/技术、市场,都属于工业旅游发展的治理要素。进一步分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不同类型的上海工业旅游资源生成工业旅游业态的微观过程中,权力、资本、创意/技术、市场因素的组合作用方式、作用逻辑都有所差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动力机制。综合可见,“资源—业态—治理”始终作为动力因素的主要构成部分,嵌套于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当中,驱动上海工业旅游持续发展和尺度跃迁。

第四,旅游市场感知评价为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建构与创新提供市场指向。本书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应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评价。从中发现,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市场评价取决于于四个维度的感知因素:旅游服务条件感知、景点特色偏好、景点内部满意度、吸引物偏好。景点内部的文化展示、景点内部管理、旅游咨询服务条件、娱乐活动条件和对工业旅游景点的认同度有显著正向影响。

第五,文脉激活模式(图8-3)、体验激活模式(图8-4)、“文脉+体验”双重激活模式是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微观模式(图8-5),“资源—业态—治理”仍在模式建构和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其中,资源是发展模式构建的基础、业态是发展模式的外显特征、治理是发展模式持续进化的保障,三者在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建构过程中相互影响与作用,共同推进模式的动态优化和演进。

图8-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图8-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文脉激活模式

图8-4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体验激活模式

图8-5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文脉+体验”双重激活模式

第六,空间邻近模式(图8-6)、业态共生模式(图8-7)、空间嵌入模式(图8-8)是上海工业旅游从微观发展走向中观、宏观发展的空间增长模式。对上海工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工业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分布,越靠近上海核心区,其景点热度值越高(图8- 9);同时上海工业旅游景点与国家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较为邻近,共同为上海工业旅游景点彼此之间的互动合作,或嵌入其他旅游景区协同发展,提供空间上的可能性。因此,可以通过空间邻近、业态共生、空间嵌入三种空间增长模式推进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空间尺度的跃迁。最后,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要进一步实现模式的空间超越和路径创新,需要在治理观念和治理主体利益协同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在产业、空间边界的柔化、消融和突破上进行更为宏观的思考和实践,在“资源—业态—治理”框架下进一步完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优化治理要素和治理结构,发挥相关治理主体的协同效应。

图8-6 空间邻近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图8-7 业态共生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图8-8 空间嵌入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图8-9 上海工业旅游景点热度值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