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铉及其南唐同僚将含蓄清丽、平易流畅的宗白诗风带入太宗朝,其闲适富贵、平易流畅也正好符合新朝权贵们的文化品位与审美需求,因而得以迅速发扬光大,成为太宗朝诗坛的主宰。在这过程中,徐铉以其独特的诗歌成就与诗坛号召力成为举足轻重的白体代表诗人。
整个晚唐五代直到宋初,都处于唐宋诗歌的转型时期。身处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化人来说,徐铉的诗作既具有“唐音”色彩,也具有一些“宋调”的影子,如徐铉晚年的一些诗歌,无论是故国之思还是平日的闲情愁绪似乎都经过清水淘沥过一般,给人以平淡深远之感。这与追求兴象玲珑、汪洋恣意的盛唐之音已经相差甚远了,倒是比较接近宋调的平淡深邃之美。此外,徐铉的诗作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刘宁在《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中说道:“徐铉对人生的体味也是富于理性气质的,他对身世的感慨与白居易不乏相似之处。……理性的因素渗透到徐铉的创作中,带来新的创作面貌。徐铉的诗思比较曲折,感情也较深沉。”[180]至于题材上的开拓、语言上的追求平易流畅,如此等等,都对宋代诗歌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徐铉不是完人。虽有儒者报国之志,但却生于乱世之中,身居东南一隅的小国度,处于险恶的政治环境与纸醉金迷的仕风之中,他抗争过、被贬过也沉思过,只可惜是昙花一现。后来,沉醉其间,虽然是个清醒者,偶尔也发发心中的哀怨,但更多的是全身避害。入宋之后,由分裂到统一给徐铉带来的更多的是剧痛与悲凉,处处警惕,时时小心,心情更是百无聊赖,有时连独立的人格都难以得到保证,就更不用谈儒家事功了。终其一生,徐铉应只是个博学宏才的儒生兼文士,政治上绝少建树,这也是时代使然。
其诗歌成就在五代是出类拔萃的大家,在宋初也是诗坛名宿,但毕竟五代宋初诗歌是我国诗学双峰中间的低谷。徐铉诗歌题材过于狭隘,侍宴应制与同僚酬唱送别占绝大多数,这一类诗作内容现实意义不大,情感比较空泛,程式化也很明显。所结交的不是朝廷显贵就是方外高人,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隔一层,酬唱的内容也以日常琐事与文人雅趣为主。入宋后,阿谀逢迎的成分渐增,几乎沦为馆阁御用文人。只有在少数赠别咏怀诗作中,可以找到徐铉自己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讲,新朝建立之初,文人们往往不是噤若寒蝉就是齐唱颂歌,其本质都有相同之处,徐铉自然也逃脱不了时代命运。所不同的是,徐铉是个清醒者、孤独者,不想如此,又不得不如此,内心多一份纠结,时而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却成为其诗歌的精华。这也是徐铉与其他宗白诗人的区别所在。
徐铉的诗歌在艺术层面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由于题材的单薄而造成的诗歌意境甚至词语的重复,如“所嗟吾道薄,岂是主恩轻”(《送刘山阳》),“吁嗟吾道薄,于世长迂阔”(《酬郭先辈》),“不是多情成二十,断无人解访贫家”(《寒食成判官垂访因寄》),“只就鳞鸿求远信,敢言车马访贫家。”(《王三十七自京垂访作此送之》)等等,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当然,徐铉的上述不足不仅仅只属于他一个人,而是白体诗人身上共有的缺陷。
总之,徐铉生在乱世的安乐窝中,这既是幸事也是不幸之事。其一生虽身事数朝,三遭贬谪,但总体比较平顺,其诗歌是他各个时期内心的折射。徐铉凭借着杰出的诗才,成为南唐宗白诗人的领袖,使宗白诗风既不同于中唐的元白诗风,也不同于五代早期的追求浅俗讽谕的宗白诗体。入宋后,又把这种诗风移入新朝,并推动它迅速扩张成为主宰太宗诗坛的劲旅。徐铉以其独特的诗歌成就,成为宋初白体诗的杰出代表。
【注释】
[1][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卷一,载《全宋笔记》第一编(二),第212页。
[2][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一七,《后主本纪》,第239页。
[3]夏承焘《夏承焘集》(第一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4][宋]马令《南唐书》卷一三,《儒者传》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4册,第310页。
[5]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6][宋]陆游《南唐书》卷一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4册,第458页。
[7]《全宋文》卷一九〇,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61页。
[8][宋]陆游《南唐书》卷五《徐锴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4册,第411页。
[9][元]脱脱《宋史》卷四四一,第13045页。
[10]《全宋诗》,第一册,第82页。
[11]金传道《徐铉家世考》,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后周纪·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9498页。
[13][宋]徐铉《徐骑省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3页。
[14]《全宋文》卷一九〇,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64页。
[15][元]脱脱《宋史》卷四四一,第13045页。
[16][宋]徐铉《徐骑省集》,《四部丛刊》初编本,第3页。
[17][宋]徐铉《徐骑省集》,《四部丛刊》初编本,第4页。
[18][宋]徐铉《徐骑省集》,《四部丛刊》初编本,第5页。
[19]《全宋诗》,第一册,第88页。
[20]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2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4536页。
[22][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824页。
[23]《全宋文》,第三册,卷四八,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24]《全宋文》,第三册,第176页。
[25]《全宋文》,第九册,第228页。
[26]《全宋文》,第九册,卷一八七第292页。
[27][宋]徐琛《明州重刊徐骑省文集后序》,载祝尚书先生编《宋集序跋汇编》(一),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页。
[28]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页。
[29]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页。
[30]金传道《论徐铉的文学观》,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0页。
[32]《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0页。
[33]《全宋文》,第二册,卷二〇,第174页。
[34]《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3页。
[35]《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二,第196页。
[36]《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9页。
[37]《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8页。
[38]《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5页。
[39]《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二,第199页。
[40]《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9页。
[41][梁]刘勰著,杨明照校注《增定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6页。
[42]转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43]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
[44]《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二,第196页。
[45]《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5页。
[46]《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8页。
[47]《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6页。
[48]《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9页。
[49][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卷233,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60页。
[50][清]王士禛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51]《全宋诗》,第一册,第108页。
[52]《全宋诗》,第一册,第108页。
[53]《全宋诗》,第一册,第62页。
[54]《全宋诗》,第一册,第67页。
[55]《全宋诗》,第一册,第74页。
[56]《全宋诗》,第一册,第74页。
[57]《全宋诗》,第一册,第66页。
[58]《全宋诗》,第一册,第62页。
[59]《全宋诗》,第一册,第64页。
[60]《全宋诗》,第一册,第75页。
[61]《全宋诗》,第一册,第103页。
[62]《全宋诗》,第一册,第68页。
[63]《全宋诗》,第一册,第68页。
[64]《全宋诗》,第一册,第68页。
[65]《全宋诗》,第一册,第73页。
[66]《全宋诗》,第一册,第63页。
[67][宋]佚名《江南余载》卷下,载《全宋笔记》第二册,第248页。
[68]《全宋诗》,第一册,第81页。
[69]《全宋诗》,第一册,第81页。
[70]《全宋诗》,第一册,第79页。
[71]《全宋诗》,第一册,第79页。
[72]《全宋诗》,第一册,第97页。
[73][汉]何休《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八,《十三经注疏》本。
[74]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29页。
[75]《全宋诗》,第一册,第80页。
[76]《全宋诗》,第一册,第80页。
[77]《全宋诗》,第一册,第88页。
[78]《全宋诗》,第一册,第89页。
[79]《全宋诗》,第一册,第89页。
[80]《全宋诗》,第一册,第90页。
[81]《全宋诗》,第一册,第96页。
[82]《全宋诗》,第一册,第85页。
[83]《全宋诗》,第一册,第85页。
[84]《全宋诗》,第一册,第95页。
[85]《全宋诗》,第一册,第80页。
[86]《全宋诗》,第一册,第82页。
[87]《全宋诗》,第一册,第90页。
[88]《全宋诗》,第一册,第113页。
[89]《全宋文》,第二册,卷二一,第185页。
[90]《全宋诗》,第一册,第110页。
[91]《全宋诗》,第一册,第116页。
[92]《全宋诗》,第一册,第116页。
[93]《全宋诗》,第一册,第116页。
[94]《全宋诗》,第一册,第105页。
[95]《全宋诗》,第一册,第108页。
[96]《全宋诗》,第一册,第113页。
[97]《全宋诗》,第一册,第113页。
[98]《全宋诗》,第一册,第113页。
[99]《全宋诗》,第一册,第108页。
[100]《全宋诗》,第一册,第113页。
[101]《全宋诗》,第一册,第106页。
[102]《全宋诗》,第一册,第96页。
[103]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104]《全宋诗》,第一册,第96页。
[105]《全宋诗》,第一册,第120页。
[106]《全宋诗》,第一册,第120页。
[107]《全宋诗》,第一册,第128页。
[108]《全宋诗》,第一册,第137页。
[109]《全宋诗》,第一册,第134页。
[110]《全宋诗》,第一册,第124页。
[111]《全宋诗》,第一册,第125页。
[112]《全宋诗》,第一册,第127页。
[113]《全宋诗》,第一册,第132页。
[114]《全宋诗》,第一册,第124页。
[115]《全宋诗》,第一册,第127页。
[116][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注疏》卷六,《十三经注疏》本。
[117]《全宋诗》,第一册,第134页。
[118]《全宋诗》,第一册,第128页。
[119]《全宋诗》,第一册,第129页。
[120]《全宋诗》,第一册,第139页。
[121]《全宋诗》,第一册,第141页。
[122]《全宋诗》,第一册,第135页。
[123]《全宋诗》,第一册,第137页。
[124]《全宋诗》,第一册,第139页。
[125][宋]方回著,李庆甲汇评《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25页。
[126]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127][宋]徐铉《徐骑省集》卷二八,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72页。
[128][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徐铉骑省集钞》卷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8页。
[129][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一三,《四部丛刊》初编本。
[130]《全宋诗》,第一册,第74页。
[131]章培恒、骆玉明编《中国文学史》(中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132]《全宋诗》,第一册,第82页。
[133]《全宋诗》,第一册,第97页。
[134]《全宋诗》,第一册,第78页。
[13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05页。
[136]《全宋诗》,第一册,第79页。
[137]屈原著,金开诚等校注《屈原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06页。
[138][清]王士禛编,郑方坤删补《五代诗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
[139]《全宋诗》,第一册,第100页。
[140]《全宋诗》,第一册,第73页。
[141]《全宋诗》,第一册,第106页。
[142]《全宋诗》,第一册,第114页。
[143][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五,第348页。
[144][宋]马令《南唐书》,卷二二,《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4页。
[145][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卷六八,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958页。
[146]《全宋诗》,第一册,第119页。
[147]《全宋诗》,第一册,第88页。
[148]《全宋诗》,第一册,第116页。
[149]《全宋诗》,第一册,第73页。
[150]《全宋诗》,第一册,第67页。
[151]《全宋诗》,第一册,第77页。
[152]《全宋诗》,第一册,第74页。
[153]《全宋诗》,第一册,第87页。
[154]《全宋诗》,第一册,第116页。
[155]《全宋诗》,第一册,第113页。
[156]《全宋诗》,第一册,第69页。
[157]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158][清]吴之振《宋诗钞·徐铉骑省集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8页。
[15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95页。
[160]《全宋诗》,第一册,第120页。
[161]《全宋诗》,第一册,第120页。
[162]《全宋诗》,第一册,第120页。
[163]《全宋诗》,第一册,第121页。
[164]《全宋诗》,第一册,第121页。
[165]《全宋诗》,第一册,第122页。
[166]《全宋诗》,第一册,第130页。
[167]《全宋诗》,第一册,第140页。
[168]《全宋诗》,第一册,第128页。
[169]《全宋诗》,第一册,第133页。
[170]《全宋文》,第二册,卷四八,第175页。
[171]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第147页。
[172]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7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2页。
[174][宋]程俱著,张福祥校正《麟台故事校正》,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3页。
[17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五,第2794页。
[176][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五,第2794页。
[177]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8页。
[178][清]王士禛编《五代诗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179][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二九,第419页。
[180]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