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初白体诗在宋代的遗响

宋初白体诗在宋代的遗响

时间:2023-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初白体诗远绍中唐元白体,近承五代宗白诗风,至太宗、真宗朝前期达到极盛,成为宋初诗坛规模空前的新诗体。但伴随王禹偁英年早逝,宋初白体诗人纷纷转向,转入西昆体者有之,转入晚唐体者有之,自标新体者有之,宋初白体诗迅速走出诗坛中心。[398]这与白居易及宋初白体的平弱浅熟诗风有异。

宋初白体诗远绍中唐元白体,近承五代宗白诗风,至太宗、真宗朝前期达到极盛,成为宋初诗坛规模空前的新诗体。但伴随王禹偁英年早逝,宋初白体诗人纷纷转向,转入西昆体者有之,转入晚唐体者有之,自标新体者有之,宋初白体诗迅速走出诗坛中心。宋代士人旗帜鲜明地标举学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宋人诗歌学白从来就没有停止,只是转入更深层次的融合,这其中不乏宋代诗文名家,白体诗成为宋代诗歌的重要渊源之一。

兹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张耒为例,简略看其在宋代诗歌中的延续。

宋代诗文革新领袖欧阳修及诗坛名宿梅尧臣,对白居易与白体诗表面上评价很低。欧阳修论诗“专以气格为主”,[397]梅尧臣论诗重“格”,他说道:“诗以声律为窍,物象为骨,意格为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格。”[398]这与白居易及宋初白体的平弱浅熟诗风有异。

但欧阳修诗文不少具有明显的白体特征,尤其是在西京留守幕府之中,如《日长偶书》:“日长渐觉逍遥乐,何况终朝无事人。安得遂为无事者,人间万虑不关身。”[399]诗风平易,心态逍遥闲适。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说:

天圣末,欧阳文忠公文章三冠多士,国学补试国学解,礼部奏登甲科。为西京留守推官,府尹钱思公、通判谢希深皆当世伟人,待公优异。公与尹师鲁、梅圣俞、杨子聪、张太素、张尧夫、王幾道为七友,以文章道义相切劘。率常赋诗饮酒,闲以谈戏,相得尤乐。凡洛中山水园庭、塔庙佳处,莫不游览。思公恐其废职事,欲因微戒之。一日府会,语及寇莱公,思公曰:“诸君知莱公所以取祸否?由晚节奢纵、宴饮过度耳。”文忠遽曰:“宴饮小过,不足以招祸;莱公之责,由老不知退尔。”坐客为之耸然,时思公年已七十。[400]

此外,欧、梅唱和的创作方式也是对前代唱和的继承与超越,元白以来诗歌题材的走向世俗,在欧梅身上的体现也更加明显,至于欧、梅诗歌风格追求平淡畅达则更接近于白居易及宋初白体诗风。

因而,钱锺书先生说欧阳修的诗:“苦学韩愈,参以太白、香山。”[401]徐复观先生甚至说:“前人谓欧阳修学韩愈而兼及白居易,实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白居易而不易看出韩愈。”[402]可见,欧、梅对白居易及白体诗的明拒暗收。

继欧阳修而起的文坛领袖苏轼其态度颇为复杂与矛盾。一方面对其浅易轻俗的批评十分尖刻,他在《祭柳子玉文》中说:“郊寒岛瘦,元轻白俗。”[403]但这显然不是苏轼意见的全部,在不少地方苏轼也曾表示过推崇,如“东坡云‘白公晚年诗极高妙’,余请其妙处。坡云如:‘风生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不到也”。[404]对于苏轼追慕白居易及其诗歌,洪迈有较为深刻的论述:

苏公责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白公有《东坡种花二诗》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又云:“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又有《别东坡花树》诗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皆为忠州刺史时所作也。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因忆苏诗,如《赠写真李道士》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善相程杰》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送程懿叔》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入侍迩英》云:“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而跋曰:“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去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序曰:“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则公之所以景仰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405]

王十朋也说:“出处平生慕乐天,东坡名自乐天传。”[406]南宋罗大经说:“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407]阮阅在《诗话总龟》中列出苏轼的具体诗句谈其影响,他说:“东坡平生最慕乐天之为人,故有诗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又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又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又云:‘定似香山老居士’又云:‘渊明形神似我,乐天心相似我。’东坡在杭,又与乐天所留岁月略相似。”[408]宋人对苏轼追慕白居易有相当广泛的共识。

苏轼还为后人对白居易的误解而辩驳,如甘露之祸时,白居易对王涯的态度,后人颇认为是幸灾乐祸,苏轼却辩妄说:“白乐天为王涯所谗,谪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在洛,适游香山寺,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409]苏轼不少诗作则存在明显的学白痕迹,现略举数例如下:

春入西湖到处花,裙腰芳草抱山斜。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垆傍酒家。[410]

——苏轼《再和杨公济梅花》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411]

——白居易《杭州春望》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文词虽少作,勉强非天禀。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每闻科诏下,白汗如流渖。[412]……

——苏轼《监试呈诸试官》

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牵率使读书,推挽令效官。既登文字科,又添谏诤员。拙直不合时,无益同素餐。以此自惭惕,戚戚常寡欢。[413]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414]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其一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415]

——白居易《除夜》

至于化用白居易的诗意,就更是不胜枚举,以至于张戒认为白诗是苏轼追慕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他在《岁寒堂诗话》卷上中说:“苏子瞻学刘梦得,学白乐天、太白,晚而学渊明。”[416]清代纪昀评点本《苏文忠公诗集》中也多次指出这一点,如言苏轼《张寺丞监斋》《故李诚之待制六丈挽词》二首是“香山门径”;《岐亭五首》其二评之为“纯是香山门径”,《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评为“纯入香山门径”。谢桃坊先生说苏诗得“白居易的浅易”。[417]

但苏轼并非只停留在学白、似白的层面上,他在接受中进行改造超越。罗大经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说:“东坡希慕乐天,其诗曰:‘应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然乐天酝藉,东坡超迈,各自不同。《魏鹤山诗》云:‘湓浦猿啼杜宇悲,琵琶弹泪送人归。谁言苏白能相似,试看风骚赤壁矶。’此论得之矣。”[418]至于苏轼对白居易哲学层次的认同与超越,尚永亮先生在《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一文中有深入的探析,可参见。

至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更是被称为“后白体”[419]的代表诗人。张耒在诗中多次称赞白居易,如在《白公祠》中说白居易是“鸾凤”,称赞他既能对朝廷的忠贞,又能出处自得,不受羁累。其诗为:“斯人不可见,千古怀清风。犹想鸾凤姿,翛然山水中。空祠遗像俨,过者为肃恭。同时富贵人,泯灭知何穷。公昔得所遇,慨然屡输忠。一伤巧舌刀,泯默类瘖聋。出处竟无祸,卷舒讵知踪。被获空叹麟,不制方为龙。”[420]

张耒在政治上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推向极致。他在《诗杂说》《悯刑论》等文章中,反复强调治国要以民为本、要顺乎民情。

因而,张耒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农村、农民疾苦,表达同情之意的诗作,如《粜官粟有感》《春雨谣》《田家三首》等等,如悯农诗《食菜》:

大雨困淋漓,小雨伤霡霂。哀哉南亩人,日夜涂手足。入仓无一粒,敢望祈报福。余功归老圃,畦菜青满目。长官却野馈,性命赦鸡鹜。何须问清白,荐德刍一束。归来辍食叹,每悔釜炊玉。青衫尚如此,何况膏粱腹。愿君少自宽,谋远须食肉。[421]

全诗对南亩之民的艰辛表示由衷的同情,对自己也有一丝指责。无论是诗歌遣词造句,还是诗歌思想主旨都极似白居易。张耒除了直接反映人民的不幸与痛苦之外,还有不少诗作揭露与批判当权者的,如《有感三首》《和应之灯蛾》《和应之檐雀》等等。此外,张耒也常常为自己无力解除百姓痛苦而深感愧疚,如他在《一亩》诗中自责地说道:“一亩秋蔬半成实,灶突无烟已三日。良人佣车毙车下,老妇抱子啼空室。秋风九月天已寒,饥肠不饱衣苦单。我身为吏救无术,坐视啼泣空泛澜。”[422]这与白居易新乐府诗歌在内容上极为一致,周紫芝也称赞他的诗歌“本朝乐府,当以张文潜为第一”。[423]张耒诗歌强烈的现实性,源于他的民本思想。

更为明显的是张耒集中有不少模仿白居易的诗作,如《白乐天有渭上雨中独乐十余首仿渊明予寓宛丘居多暇日时屡秋雨仿白之作得三章》:[424]

寒极则有暑,晦久则有明。开辟迄今兹,此理信可凭。炎炎者易灭,巍巍者必倾。圣智无奈何,况此愚昏氓。设罗以猎兽,切骨陷其膺。重势以镇物,悬绝压其肱。纵使贲与育,力有不获呈。物情千万变,可尽得经营。不如寂寞士,葛带而兰缨。无求复无忧。容貌甚和平。况兹积雨余,秋气日姿清。悠然有佳兴,美酒时一倾。

——其一

罢官卧穷巷,值此云物稠。连延经旬雨,城市欲行舟。柱础变坳塘,瓦沟成暴流。萧然残暑退,寒事戒衣裘。老人朝睡足,起坐梳白头。呼童饬晨餐,薪湿爨妇愁。洗我朱提杯,不复具肴羞。一觞已径醉,万事良悠悠。

——其二

故人遗我酒,气味芳似清。置之屋壁间,兴至时一倾。银杯度一合,三釂已彻觥。既免戒沉湎,且无忧病酲。嵇阮愧令德,刘石无遐龄。荒狂有何乐?徒以酒自名。吾幸免困此,庶几尽平生。

——其三

作者在第一首诗中阐释“寒极则有暑,晦久则有明”的道理,炎炎者、巍巍者终将倾灭,还不如做个无求无忧、悠然平和、美酒佳兴的寂寞者,全诗近似白居易的闲适之作,用语平易,流畅自然。第二首亦然,罢官闲居,虽有几分不满,但雨过残暑尽消,诗人慵睡晚起,继而独酌微醺,时事早已抛之脑后,第三首仍然是饮酒诗,面对老友送来的佳酿,诗人兴致一来辄银杯三盏,既免于沉湎其中,又无醉酒的苦恼,作者不愿如嵇(康)、阮(籍)那样,以饮酒换得美名,也不想像刘(渊)、石(勒)那样,因饮酒而短寿,还是随性以度平生,潇洒散淡,有白居易的影子。

此外,张耒还有《效白体二首》:“功名富贵付悠悠,高卧山城又过秋。燕坐香灯为静侣,闲行麋鹿是同游。青黄草木新霜过,潇洒溪山夜雨收。回首十年梁苑客,枉教白却少年头。”(一)“州贫须惜尊罍费,俗陋兼无妓乐名。幸有蒲团供燕坐,不妨藜杖助闲行。看炊香稻供斋饭,自采寒蔬试野羹。身外无营内无事,近来心气尽和平。”(二)[425]《效白体赠杨补之》:“青衫居士断荤血,一榻萧然如在山。堂下黄花惊岁晚,尊中绿酒觉官闲。胸中已了一事大,镜里莫惊两鬓斑。我亦久怀伊洛兴,烦君先为卜禅关。”[426]《效白体赠晁无咎……华然已不惭分义》[427]:“过去生中作弟兄,依然骨肉有余情。青衫校正同三馆,白发东南各一城。君比郦生多事业,我方谢朓欠诗名。想当把酒笙歌里,亦记长安痛饮生。……真珠金线真无比,叠岭双溪亦有声。一事与君宵壤别,板舆时从老人行。”等等,其身外无营,内心无事,心气平和的心态,极似晚年的白居易。

张耒在诗歌风格上,力主平易流畅,反对雕琢繁缛,他在《读戚公恕进卷》中称赞戚公恕文章道:“世方尚纤柔,子独不可揉。人皆喜呶呶,子语不出口。……俗儒昧事实,文字工彩绣。可观不可用,章甫冠土偶。子能独不然,浑朴谢雕镂。”[428]他在《答汪信民书》更是认为千古文章要“古之文章,虽制作之体不一端,大抵不过记事辨理而已。记事而可以垂世,辨理而足以开物,皆词达者也”,并旗帜鲜明地标举写文章要“事核而理明,虽使妇女童子听之而谕”,反对“枝词游说,文繁而事晦,读之三反而不见其情”的艰涩怪僻之作,其文为:

某启上教授汪君足下:过符离,偶多事,然虽闻车马尝见临,而卒不能一到左右也。必蒙深察。到家,忽使人惠书如见,问以文墨事。某于文词,窃尝好之而不能著也,莫知所以告左右者。抑闻之古之文章,虽制作之体不一端,大抵不过记事辨理而已。记事而可以垂世,辨理而足以开物,皆词达者也。虽然,有道词生于理,理根于心,苟邪气不入于心,僻学不接于耳目,中和正太之气溢于中,发于文字言语,未有不明白条畅。盍观于语者乎?直者文简事核而理明,虽使妇女童子听之而谕;曲者枝词游说,文繁而事晦,读之三反而不见其情。此无待而然也。足下以文章取高科,言语之工妙天下,而仆敢献其陈说,则有罪矣。然既以仰答盛意之辱,又因以求教也。春寒自爱。偶以连日冗甚,修答不时,恕之,恕之,不宣。[429]

张耒还说:“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430]这些都与白居易“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欲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431]的诗歌主张是一致的,或许也有苏轼“词达”说的成分。如《竹坡诗话》中所录《输麦行》:

场头雨干场地白,老稚相呼打新麦。半归仓廪半输官,免教县吏相催迫。羊头车子毛布囊,浅泥易涉登前冈。仓头买券槐阴凉,清严官吏两平量。出仓掉臂呼同伴,旗亭酒美解衣换。半醉扶车归路凉,月出到家妻具饭。一年从此皆闲日,风雨闭门公事毕。射狐罝兔岁蹉跎,百壶社酒相经过。

前有一段文字,对此,此诗不见于李逸安先生点校的《张耒集》,也不见于《全宋诗》,故移录于此。诗歌《竹坡诗话》云:“本朝乐府当以张文潜为第一。文潜乐府刻意文昌,往往过之。顷在南都,见《仓前村民输麦行》,余尝见其亲稿,其后题云:‘此篇效张文昌,而语差繁。’乃知其喜文昌如此。”[432]

全诗以极为平易流畅的语言展现农家劳动丰收喜悦的情景。起句一个“白”字,用白描手法活画出打麦场大雨初霁时的干净整洁情景,透着一股清新之气。张耒用“输官”入诗,被阮阅称为:“老农语,若时享、岁贡、纳王、勤王之类,其语古矣。”[433]这是“后白体”的代表诗作。

对张耒诗歌风格,叶梦得在《石林叶氏集序》中记载有苏轼的评价,其文为:“(张耒)君与秦少游同学于翰林苏子瞻,子瞻以为秦得吾工,张得吾易,而世谓工可致,易不可致,以君为难云。”[434]晁补之也说:“(张耒)君诗容易不着意,忽似春风开百花。上苑离宫曾艳艳,野墙荒径故幽葩。”[435]杨万里也直言:“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雕镌。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436]可见,张耒诗风近白得到广泛的认可。

张耒诗风也具有白体诗相似的弱点,即含蓄不足,平易有余,创作态度也有随性率意之处。对此,朱熹曾批评道:“张文潜诗有好底多,但颇率尔,多重用字。”[437]重字重韵是诗歌创作的大忌,但在张耒诗歌中却比较普遍。如其五律《山舍》:“萧萧山舍静,谁复与相亲?琴酒忘尘事,诗书有古人。岁丰民事少,地僻土风淳。聊乐身无事,功名丧我真。”[438]“事”字在“琴酒忘尘事”“岁丰民事少”“聊乐身无事”三句诗中反复出现,率意之处,可见一斑。

就连瘦硬生新、独造典雅的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也有摘白居易诗句入诗的,如《谪居黔南十首》其三:“冷淡病心情,暄和好时节。故园音信断,远郡亲宾绝。”[439]即摘白居易《花下对酒》(其一)中的诗句。[440]对此,葛立方把黄庭坚与白乐天诗作相比较说:

近观山谷《黔南十绝》,七篇全用乐天《花下对酒》《渭川旧居》《东城》《寻春》《西楼》《委顺》《竹窗》等诗,余三篇用其诗略点化而已。乐天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到,何以开忧颜。”山谷则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乐天云:“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苒苒岁时晏,物皆复本原。”山谷云:“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苒苒岁华晚,昆虫皆闭关。”乐天诗云:“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山谷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见乡社。”叶少蕴云:“诗人点化前作,正如李光弼将郭子仪之军,重经号令,精彩数倍。”今观三公所作,此语殆诚然也。[441]

除摘句诗外,其他诗作也能找到白居易的影子,如黄庭坚有《催公静碾茶》:“雪里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442]就是化用白居易《游宝称寺》:“竹寺初晴日,花塘欲晚春。野猿疑弄客,山鸟似呼人。酒懒倾金液,茶新碾玉尘。可怜幽静地,堪寄老慵身。”[443]

再如黄庭坚《观秘阁苏子美题壁及中人张侯家墨迹十九纸率同舍钱才翁学士赋之》:“人事多乖迕,南迁浮夜航。此时调玉烛,日行中道黄。柄臣似牛李,倾夺谋未臧。鲁酒围邯郸,老龟祸枯桑。兼官百郡邸,报赛用岁常。招延青云士,共醉椒醑觞。俗客避白眼,傲歌舞红裳。”[444]与白居易《杂感》:“君子防悔尤,贤人戒行藏。嫌疑远瓜李,言动慎毫芒。立教固如此,抚事有非常。为君持所感,仰面问苍苍。犬啮桃树根,李树反见伤。老龟烹不烂,延祸及枯桑。城门自焚爇,池鱼罹其殃。阳货肆凶暴,仲尼畏于匡。鲁酒薄如水,邯郸开战场。伯禽鞭见血,过失由成王。都尉身降虏,宫刑加子长。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445]也存在明显的联系。

江西宗派其他诗人也或多或少有类似的诗作,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及宋末江湖诗派也存在明显的白体身影。至于偶尔模仿白居易诗作的诗人就更是不计其数了,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的“北宋诗人都有白体的底子”。[446]

宋人对白居易及宋初白体诗态度复杂。一般而言,大多表面抨击其艺术形式的滑易、浅俗,指责内容的空泛、不关时事之类,这种指责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在更深的心理层次上,则较普遍的亲近白居易,特别是思想上佛道兼修所形成的旷达闲适、率真无碍、不拘泥于行藏等深合宋人口味。其诗艺上的世俗平易与宋代诗人的艺术追求也有一致之处,可以说虽然白体诗从诗坛主流地位退下来,但其影响一直未曾间断,只是进入更深层次的接受状态,并融入宋诗之中。正如前文已引曾祥波先生所说的那样:“乐天诗渗进宋初诗歌中,使之呈现出一种矜持、从容、闲适、成熟的‘中年气质’,在北宋中后期的诗歌中进一步发展成型,最终成为宋诗的基本格调之一。”[447]

总而言之,虽然宋代中叶以后白体诗在诗坛上的影响“式微”,但学白始终没有中断,宋初白体更没有寿终正寝,白居易及其宋初白体在宋代的影响十分深远,继承事功精神的讽谕诗作有之,追慕闲适心境及其闲适之作的白体诗风更盛,白体诗融入宋调之中并成为宋调的一种底色。

【注释】

[1][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小畜集钞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页。

[2]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王廷梯《王禹偁诗集编年笺注》,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4]潘守皎《王禹偁评传》,齐鲁书社2009年版。

[5]黄启方《王禹偁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年版。

[6]墨铸《王禹偁略论》,载《东岳论坛》1982年第5期。

[7]墨铸《王禹偁三次谪官缘由》,载《文史哲》1984年第5期。

[8]陈植锷《试论王禹偁与宋初诗风》,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9][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页。

[10]《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〇,第385页。

[1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511页。

[12]《全宋文》,第七七册,卷一六七九,第119页。

[13]《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四,第29页。

[14]《全宋诗》,第二册,第659页。

[15][元]脱脱《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第9521页。

[16]《全宋文》,第七七册,卷一六七九,第119页。

[17]《全宋文》,第一一一册,卷二四〇三,第117页。

[18]《全宋文》,第六一册,卷一三三七,第347页。

[19]《全宋诗》,第二册,第718页。

[20]《全宋诗》,第二册,第719页。

[21]《全宋诗》,第二册,第773页。

[22]《全宋诗》,第二册,第719页。

[23]《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三,第4页。

[24][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三八,齐鲁书社1999年版,第298页。

[25]祝尚书《宋代文学探讨集》,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第420页。

[26]《全宋诗》,第二册,第655页。

[27]陈元锋《宋太宗朝翰林学士述论》,载《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第52页。

[28]《全宋诗》,第二册,第771页。

[29]《全宋诗》,第二册,第703页。

[30]《全宋诗》,第二册,第703页。

[31]《全宋诗》,第二册,第703页。

[32]《全宋诗》,第二册,第701页。

[33]《全宋诗》,第二册,第731页。

[34]《全宋诗》,第二册,第704页。

[35][唐]徐坚等编《初学记》,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2页。

[36][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3册,第294页。

[37]《全宋诗》,第二册,第690页。

[38]《全宋诗》,第二册,第701页。

[39]《全宋诗》,第二册,第702页。

[40]《全宋诗》,第二册,第691页。

[41]《全宋诗》,第二册,第724页。

[42]《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四,第30页。

[43]《全宋诗》,第二册,第693页。

[44]《全宋诗》,第二册,第847页。

[45]《全宋诗》,第二册,第847页。

[46]《全宋诗》,第二册,第847页。

[47]《全宋诗》,第一册,第643页。

[48]李中合、黄元英《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简论王禹偁、冯伉在商州的情结表现》,载《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49]《全宋诗》,第二册,第716页。

[50]《全宋诗》,第二册,第716页。

[51]《全宋诗》,第二册,第716页。

[52]《全宋诗》,第二册,第783页。

[53]《全宋诗》,第二册,第734页。

[54]《全宋诗》,第二册,第793页。

[55]《全宋诗》,第二册,第719页。

[56]《全宋诗》,第二册,第796页。

[57]《全宋诗》,第二册,第797页。

[58]《全宋诗》,第二册,第792页。

[59]《全宋诗》,第二册,第794页。

[60]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第98页。

[61]《全宋诗》,第二册,第794页。

[62]《全宋诗》,第二册,第794页。

[63]《全宋诗》,第二册,第729页。

[64]《全宋诗》,第二册,第795页。

[65]《全宋诗》,第二册,第795页。

[66]《全宋诗》,第二册,第795页。

[67]《全宋诗》,第二册,第774页。

[68][宋]曾巩《隆平集》卷一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71册,第127页。

[69]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796页。

[70][宋]阮阅编,周本淳点校《诗话总龟》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71][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10页。

[72]《全宋诗》,第二册,第723页。

[73]《全宋诗》,第二册,第737页。

[74]《全宋诗》,第二册,第741页。

[75]《全宋诗》,第二册,第750页。

[76]《全宋诗》,第二册,第801页。

[77]《全宋诗》,第二册,第801页。

[78]曾枣庄《直从韩柳到孙丁——论王禹偁与孙何、丁谓关系》,载《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79]《全宋诗》,第二册,第804页。

[80][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85册,第442页。

[81][元]脱脱《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4页。

[82][元]脱脱《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5页。

[83][元]脱脱《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8页。

[8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之八,中华书局1957年版。

[85][宋]阮阅编,周本淳校《诗话总龟》卷四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页。

[86][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三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7册,第1026页。

[87][宋]刘克庄著,王秀梅校《后村诗话》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88]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二),第1242页。

[89][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四,第427页。

[90][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5页。

[91][宋]魏泰著,李裕民校《东轩笔录》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92]《全宋文》,第七册,卷一四五,第306页。

[93][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页。

[94]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一),第793页。

[9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2页。

[96][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七,第68页。

[97][元]脱脱《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一》,第13149页。

[98][宋]曾巩《隆平集》卷一三,《王禹偁传》,印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71册,第127页。

[99][宋]王称《东都事略》卷三九,齐鲁书社1999年版,第314页。

[100][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03页。

[101]《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五,第39页。

[102]《全宋诗》,第二册,第658页。

[103]《全宋诗》,第二册,第720页。

[104]《全宋诗》,第二册,第721页。

[105]《全宋文》,第七册,卷一四一,第237页。

[106]《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四,第34页。

[107]《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五,第52页。

[10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7页。

[109][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7页。

[110][元]脱脱《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5页。

[111][宋]魏齐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〇九,印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53册,第799页。

[112][元]脱脱《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7页。

[113][元]脱脱《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传》,第9797页。

[114]《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四,第16页。

[11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72页。

[116]《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五,第16页。

[117][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二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3页。

[118]《全宋诗》,第二册,第786页。

[119]《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六,第62页。

[120]《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六,第64页。

[121][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55页。

[12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17页。

[12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1页。

[124][宋]叶梦得著,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一〇,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5页。

[125]《全宋诗》,第二册,第751页。

[126][宋]曾慥编《类说》卷一八,《江南野录》,印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9册,第323页。

[127][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五九,第778页。

[128][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1页。

[129]《全宋诗》,第二册,第658页。

[130]《全宋诗》,第二册,第713页。

[13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页。

[132]《全宋诗》,第二册,第692页。

[133]《全宋诗》,第二册,第752页。

[134]《全宋诗》,第二册,第753页。

[135]《全宋诗》,第二册,第685页。

[136]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7—67页。

[137]《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〇,第395页。

[138]《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二,第425页。

[139]《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二,第437页。

[140]《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二,第427页。

[141]《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二,第424页。

[142]《全宋诗》,第二册,第665页。

[143]《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四,第17页。

[144]《全宋文》,第六一册,卷一三三六,第348页。

[145]《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〇,第385页。

[146]《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〇,第392页。

[147][宋]王铚《国老谈苑》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4册,第634页。

[148]《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〇,第397页。

[149]《全宋诗》,第二册,第717页。

[150]《全宋文》,第八册,卷一五四,第24页。

[151]《全宋诗》,第二册,第665页。

[152]《全宋诗》,第二册,第733页。

[153]《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〇,第385页。

[154]《全宋诗》,第二册,第656页。

[155][宋]佚名《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87册,第660页。

[156]《全宋诗》,第二册,第759页。

[157]郭绍虞编,富寿荪校《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2页。

[158]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上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7—35页。

[159]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8页。

[160][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小畜集钞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页。

[161]《全宋诗》,第二册,第659页。

[162]《全宋诗》,第二册,第675页。

[16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2页。

[164][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七,第68页。

[165]《全宋诗》,第二册,第681页。

[166][宋]阮阅编,周本淳校《诗话总龟》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页。

[167]《全宋诗》,第二册,第709页。

[168][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6页。

[169][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九五,第3582页。

[170][清]潘永因编《宋稗类钞》卷八,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页。

[171]《全宋诗》,第二册,第787页。

[172]《全宋诗》,第二册,第746页。

[173]《全宋诗》,第二册,第746页。

[174]《全宋诗》,第二册,第747页。

[175]《全宋诗》,第二册,第747页。

[176]《全宋诗》,第二册,第702页。

[177]《全宋诗》,第二册,第790页。

[178]《全宋诗》,第二册,第784页。

[179]《全宋诗》,第二册,第688页。

[180][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5册,第97页。

[181][宋]阮阅编,周本淳点校《诗话总龟》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182]《全宋诗》,第二册,第759页。

[183]《全宋诗》,第二册,第795页。

[184]《全宋诗》,第二册,第792页。

[185]《全宋诗》,第二册,第703页。

[186]《全宋诗》,第二册,第758页。

[187]《全宋诗》,第二册,第784页。

[188][元]脱脱《宋史》卷四四〇,《罗处约传》,第13033页。

[189]《全宋诗》,第二册,第687页。

[190]《全宋诗》,第二册,第690页。

[191]《全宋诗》,第二册,第689页。

[192]《全宋诗》,第二册,第715页。

[193]《全宋诗》,第二册,第659页。

[194]《全宋诗》,第二册,第722页。

[195]《全宋诗》,第二册,第672页。

[196]《全宋诗》,第二册,第673页。

[197]《全宋诗》,第二册,第673页。

[198]《全宋诗》,第二册,第744页。

[199]《全宋诗》,第二册,第744页。

[200]《全宋诗》,第二册,第749页。

[201]《全宋诗》,第二册,第749页。

[202]《全宋诗》,第二册,第805页。

[203]《全宋诗》,第二册,第806页。

[204]《全宋诗》,第二册,第691页。

[205]《全宋诗》,第二册,第692页。

[206]《全宋诗》,第二册,第698页。

[207]《全宋诗》,第二册,第801页。

[208]《全宋诗》,第二册,第722页。

[209]《全宋诗》,第二册,第733页。

[210]《全宋诗》,第二册,第733页。

[211]《全宋诗》,第二册,第733页。

[212]《全宋诗》,第二册,第755页。

[213][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3页。

[214]《全宋诗》,第二册,第661页。

[215][清]孙希旦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216][西汉]刘安《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8页。

[217][西晋]潘岳著,王增文等校《潘黄门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218][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19页。

[219]《全宋诗》,第三册,第2031页。

[220]《全宋诗》,第二册,第731页。

[221]《全宋诗》,第二册,第732页。

[222]《全宋诗》,第二册,第752页。

[223]《全宋诗》,第二册,第678页。

[224]《全宋诗》,第二册,第767页。

[225]《全宋诗》,第二册,第757页。

[226]《全宋诗》,第二册,第736页。

[227]《全宋诗》,第二册,第720页。

[228]《全宋诗》,第二册,第722页。

[229]《全宋诗》,第二册,第722页。

[230]《全宋诗》,第二册,第722页。

[231]《全宋诗》,第二册,第732页。

[232]《全宋诗》,第二册,第738页。

[233]《全宋诗》,第二册,第708页。

[234]《全宋诗》,第二册,第792页。

[235]《全宋诗》,第二册,第747页。

[236]《全宋诗》,第二册,第747页。

[237]《全宋诗》,第二册,第747页。

[238]《全宋诗》,第二册,第736页。

[239]《全宋诗》,第二册,第792页。

[240]《全宋诗》,第二册,第759页。

[241]《全宋诗》,第二册,第677页。

[242]《全宋诗》,第二册,第753页。

[243]《全宋诗》,第二册,第756页。

[244]《全宋诗》,第二册,第754页。

[245]《全宋诗》,第二册,第733页。

[246]《全宋诗》,第二册,第773页。

[247]《全宋诗》,第二册,第659页。

[248]《全宋诗》,第二册,第715页。

[249]《全宋诗》,第二册,第739页。

[250][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19页。

[251]《全宋诗》,第二册,第720页。

[252]《全宋诗》,第二册,第658页。

[253]《全宋诗》,第二册,第772页。

[254]《全宋诗》,第二册,第707页。

[255]《全宋诗》,第二册,第707页。

[256]《全宋诗》,第二册,第675页。

[257]《全宋诗》,第二册,第757页。

[258]《全宋诗》,第二册,第653页。

[259]《全宋诗》,第二册,第657页。

[260]《全宋诗》,第二册,第751页。

[261]《全宋诗》,第二册,第751页。

[262]《全宋诗》,第二册,第751页。

[263]《全宋诗》,第二册,第752页。

[264]《全宋诗》,第二册,第752页。

[265]《全宋诗》,第二册,第752页。

[266]《全宋诗》,第二册,第753页。

[267]《全宋诗》,第二册,第757页。

[268]《全宋诗》,第二册,第801页。

[269]《全宋文》卷一四一,第237页。

[270]《全宋文》卷一五七,第79页。

[271]《全宋诗》,第二册,第768页。

[272]《全宋诗》,第二册,第725页。

[273]《全宋诗》,第二册,第687页。

[274]《全宋诗》,第二册,第717页。

[275][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页。

[276]《全宋诗》,第二册,第789页。

[277][清]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4页。

[278]《全宋诗》,第二册,第668页。

[279]《全宋诗》,第二册,第677页。

[280]《全宋诗》,第二册,第684页。

[281]《全宋诗》,第二册,第783页。

[282]《全宋诗》,第二册,第749页。

[283]《全宋诗》,第二册,第668页。

[284]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285]《全宋诗》,第二册,第660页。

[286]《全宋诗》,第二册,第680页。

[287]《全宋诗》,第二册,第787页。

[288]《全宋诗》,第二册,第808页。

[289]《全宋诗》,第二册,第808页。

[290]《全宋诗》,第二册,第757页。

[291]《全宋诗》,第二册,第683页。

[292]《全宋诗》,第二册,第684页。

[293]《全宋诗》,第二册,第686页。

[294]《全宋诗》,第二册,第716页。

[295]《全宋诗》,第二册,第680页。

[296]《全宋诗》,第二册,第658页。

[297]《全宋诗》,第二册,第788页。

[298]《全宋诗》,第二册,第720页。

[299]《全宋诗》,第二册,第721页。

[300]《全宋诗》,第二册,第721页。

[301]《全宋诗》,第二册,第708页。

[302]《全宋诗》,第二册,第692页。

[303]《全宋诗》,第二册,第677页。

[304]《全宋诗》,第二册,第780页。

[305]郭绍虞编,富寿荪校《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2页。

[306]《全宋诗》,第二册,第687页。

[307]《全宋诗》,第二册,第698页。

[308]《全宋诗》,第二册,第702页。

[309][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三,《诸子集成》本,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72页。

[310]《列子》,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55册,第586页。

[311]《全宋诗》,第二册,第738页。

[312]《全宋诗》,第二册,第738页。

[313]《全宋诗》,第二册,第738页。

[314]《全宋诗》,第二册,第659页。

[315]《全宋诗》,第二册,第752页。

[316]《全宋诗》,第二册,第755页。

[317]《全宋诗》,第二册,第686页。

[318]《全宋诗》,第二册,第686页。

[319]《全宋诗》,第二册,第722页。

[320]《全宋诗》,第二册,第754页。

[321]《全宋诗》,第二册,第696页。

[322]《全宋诗》,第二册,第764页。

[323]《全宋诗》,第二册,第768页。

[324][宋]何汶著,常振国等校《竹庄诗话》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页。

[325][明]宋濂《文宪集》卷二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4册,第462页。

[326][清]王士祯著,湛之点校《香祖笔记》卷一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页。

[327][宋]许’《彦周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78册,第915页。

[328]王延悌《放达有唐唯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王禹偁与白居易的继承关系》载《文史哲》1984年第3期。

[329]尚永亮《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330]张艳喜《论王禹偁对白居易的接受》,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331]潘丽娜《王禹偁对白居易讽谕诗的师法与超越》,《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32]《全宋诗》,第二册,第784页。

[333]《全宋诗》,第二册,第723页。

[334]《全宋诗》,第二册,第753页。

[335]《全宋诗》,第二册,第721页。

[336]《全宋诗》,第二册,第722页。

[337][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70页。

[338][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8页。

[339]《全宋诗》,第二册,第786页。

[340]《全宋诗》,第二册,第786页。

[341]《全宋诗》,第二册,第659页。

[342]《全宋诗》,第二册,第687页。

[34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622页。

[344]《全宋诗》,第二册,第792页。

[34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674页。

[346]《全宋诗》,第二册,第687页。

[347][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827页。

[348]《全宋诗》,第二册,第720页。

[349]《全宋诗》,第二册,第786页。

[350]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页。

[351]《全宋诗》,第二册,第732页。

[352]《全宋诗》,第二册,第690页。

[353]《全宋诗》,第二册,第698页。

[354]《全宋诗》,第二册,第767页。

[355]《全宋诗》,第二册,第790页。

[356]《全宋诗》,第二册,第692页。

[357][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小畜集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页。

[358]《全宋诗》,第二册,第751页。

[359]《全宋诗》,第二册,第723页。

[360]《全宋诗》,第二册,第720页。

[361]《全宋诗》,第二册,第753页。

[362]《全宋诗》,第二册,第794页。

[363]《全宋诗》,第二册,第669页。

[364]《全宋诗》,第二册,第749页。

[365]《全宋诗》,第二册,第741页。

[366]《全宋诗》,第二册,第705页。

[367]《全宋诗》,第六册,第3685页。

[368][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03页。

[369][宋]黄庭坚著,刘琳等校《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7页。

[370]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371]《全宋诗》,第二册,第811页。

[372]《全宋诗》,第二册,第737页。

[373]《全宋诗》,第二册,第759页。

[374]《全宋诗》,第二册,第751页。

[375]《全宋诗》,第二册,第733页。

[376]《全宋诗》,第二册,第784页。

[377][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70页。

[378]《全宋文》,第七册,卷一五〇,第385页。

[379]张明华《王禹偁与西昆体关系之辨证》,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80]《全宋诗》,第二册,第745页。

[381]《全宋诗》,第二册,第775页。

[382]《全宋诗》,第三册,第1390页。

[383]《全宋诗》,第三册,第1417页。

[384]《全宋诗》,第三册,第1417页。

[385][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2页。

[386][晋]范晔《后汉书》卷四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12页。

[387]《全宋诗》,第三册,第1372页。

[388]《全宋诗》,第三册,第1377页。

[389]《全宋诗》,第三册,第1377页。

[390]《全宋诗》,第三册,第1417页。

[391]《全宋诗》,第三册,第1332页。

[392]《全宋诗》,第三册,第1359页。

[393][宋]黄庭坚著,刘尚荣校《黄庭坚诗集注》卷一四,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99页。

[394][宋]阮阅编,周本淳校《诗话总龟》卷一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6页。

[395][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61页。

[396][宋]叶適《习学记言》卷四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9册,第794页。

[397][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7页。

[398][宋]张镃《仕学规范》卷三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5册,第185页。

[399][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827页。

[400][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页。

[401]钱锺书《谈艺录》,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434页。

[402]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2006年版,第461页。

[403][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38页。

[404][宋]赵德麟《侯鲭录》卷七,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2页。

[405][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五,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85页。

[406][宋]王十朋《梅溪后集》卷一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1册,第462页。

[407][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7页。

[408][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409][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10页。

[410][宋]苏轼著,冯应榴等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8页。

[41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364页。

[412][宋]苏轼著,冯应榴等注《苏轼诗集合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41页。

[41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341页。

[414][宋]苏轼著,冯应榴等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11页。

[41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971页。

[416][清]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52页。

[417]谢桃坊《苏轼诗研究》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195页。

[418][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一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页。

[419]吕肖奂《多元共生——北宋诗坛非主流体派综论》,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107页。

[420][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页。

[421][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8页。

[422][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28页。

[423][清]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4页。

[424][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5页。

[425][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0页。

[426][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1页。

[427][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53页。

[428][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8页。

[429][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26页。

[430][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55页。

[43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页。

[432][宋]何汶撰,常振国、绛云点校《竹庄诗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3页。

[433][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43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85页。

[435]《全宋诗》,第19册,第12862页。

[436]《全宋诗》,第42册,第26625页。

[43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0页。

[438][宋]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63页。

[439][宋]黄庭坚著,刘尚荣校《黄庭坚诗集注》卷一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44页。

[440][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595页。

[441][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89页。

[442][宋]黄庭坚著,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24页。

[44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990页。

[444][宋]黄庭坚著,刘尚荣点校《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55页。

[44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第134页。

[446]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2006年版,第461页。

[447]曾祥波《从唐音到宋调:以宋代前期的诗歌为中心》,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