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时间:2023-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淳熙五年正月,宋孝宗召陆游东归,二月诗人离开成都,顺江东下,秋天到达京城临安。这首诗写于六月东归过九江时。东林寺在九江庐山麓,为我国古代著名寺院之一。陆游在乾道六年入蜀,路过九江,曾游历庐山,并住宿在东林寺。经过九年宦游生活,这次又来到东林寺留宿,望明月,听钟声,洗心涤虑,心旷神怡,不免对游宦生活产生一种厌倦情绪。“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再次表现了诗人豪放豁达的胸怀。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注〕 ①云梦:楚国泽名。其址大致包括今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地区。②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山临长江。③虚窗:敞窗。凡开窗必空其中,故解做敞窗。④野碓(duì对):此处指田野间用水力舂米的水碓。

淳熙五年(1178)正月,宋孝宗召陆游东归,二月诗人离开成都,顺江东下,秋天到达京城临安。这首诗写于六月东归过九江时。东林寺在九江庐山麓,为我国古代著名寺院之一。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入蜀,路过九江,曾游历庐山,并住宿在东林寺。经过九年宦游生活,这次又来到东林寺留宿,望明月,听钟声,洗心涤虑,心旷神怡,不免对游宦生活产生一种厌倦情绪。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诗的起势突兀,好似千里归来,有说不尽的心意。事实也是如此。诗人由临安到夔州,再由夔州到南郑,然后调往成都府,又在蜀州、嘉州任官。最后顺江东下,来到九江。他宦游八年,不仅阅尽巴山蜀水;就是汉中、云栈、剑阁,也无不跋涉;至于长江、汉水,浩渺的洞庭湖也尽在游赏之中。诗人行程万里,真可以说是“看尽江湖”,阅尽了“千万峰”。既已观赏过无数高山大川、奇峰秀水,那么云梦大泽又怎能芥蒂在我的心中?芥,芥蒂,本作“蒂芥”,指细小的梗塞物。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后来宋人把“蒂芥”颠倒用作“芥蒂”,比喻为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如苏轼《送路都曹》诗有“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陆游的“不嫌云梦芥吾胸”句,既用了司马相如的句意,也含有苏轼诗句的意思。这句是说,云梦虽大,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它岂能梗塞在我的心中,言外之意,云梦在我心目中也不过是小小的水泽罢了,既能容纳它,也能忘却它;至于宦海沉浮,人间的恩怨,更算不得什么。这首诗以议论开始,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行程,抒发了胸臆,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情怀。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再次表现了诗人豪放豁达的胸怀。这本是写实之笔。诗人留宿在东林寺,眼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耳听着寺里悠扬的钟声,这境界确实很清幽,但不免又想起一段往事。那是乾道六年八月中秋节。诗人曾记述过当时的月景:“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入蜀记》)这优美的中秋夜景,是诗人入蜀途经西塞山,在大江对岸留宿时所见到的。自此以后,那如紫金盘的明月似乎一直伴随着自己,今日在庐山脚下,又看到她,何不邀来共听古寺钟声。戏,嬉戏之意。诗人为什么对钟声那样感兴趣?月下闻钟,当然是一种美的享受。但用佛教的说法,寺院的钟声可以发人深省。是不是诗人也想要深省一番?这两句诗写得洒脱而含蓄,反映诗人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远客”是诗人自谓。诗人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真是喜出望外,而且老僧还曾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这两句虽似浅近,但含意丰富,从中可见诗人倦于仕途,委心任运的思想。

这种心情,诗人虽没有直接描述,但从“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中透露出来。“虚窗”指敞窗,敞窗入睡,而且睡得很熟,说明诗人心情坦然,忘怀一切。“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意思是说,究竟是谁把我从熟睡中惊起的呢?原来是远处村野传来的水碓夜舂声!“虚窗熟睡”点明题旨,全篇诗意尽蕴含其中。结句以野碓夜舂的田园生活把诗人沉寂的心带进一个新的境界。

从全诗来看,首联以议论入诗,这是宋人常用手法。颔联写邀月闻钟,涤除尘虑,表现对游宦的厌倦。颈联用转折含蓄的笔法,写与老僧话旧,表现出诗人对东林寺的深厚感情。尾联写山寺熟睡和野碓夜舂,点明题旨。此诗意境高旷超脱,得庄生委心任运之旨,所以姚鼐评为“最似东坡”。(《五七言今体诗钞》卷九)至于“野碓无人夜自舂”,虽说是化用唐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句法,但别出新意。前者写静,后者写动,各有千秋。

(孟庆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