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赵洪相等切磋瀛洲古演奏技艺
“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是“瀛洲古调”琵琶曲和演奏技法风格的总称。其演奏技艺取北派琵琶刚劲雄伟、气势磅礴之长,收南派琵琶优美柔和、华丽袅娜之精,浑然为一体,形成隽永淳朴、清新绮丽的特色而不同凡响,为我国著名的琵琶流派之一。
“瀛洲古调派琵琶”起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其祖师爷是北方迁居崇明的贾公达,被民间誉为“贾琵琶”。2007年,“瀛洲古调派琵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明派琵琶传人层出不穷
瀛洲派琵琶之所以著称于世,并得以广泛流传,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叫沈肇州的人。沈肇州始居于崇明,他精于琵琶演奏,年轻时曾师从黄秀亭,得到“瀛洲古调”的真传。
樊少云《瀛洲古调稿》书影
1918年秋天,喜爱民间乐器的孙中山夫妇到达上海,特邀沈肇州到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寓所晤谈并演奏。一曲弹罢,再请一弹。他续弹“十面埋伏”,孙中山只感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他还兴奋地说:“欧美有钢琴、小提琴、吉他。吾认为中乐为本,西乐为用,琵琶是中华民族的乐器,也称国乐,是祖国瑰宝。我从未听到像你这样清脆、高雅出神的琵琶,堪称绝艺。”夫人宋庆龄亲沏敬茶,热情招待。从此,琵琶大师的美名不胫而走。
1920年,上海英商百代公司邀请沈肇州,前去灌制了《汉宫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三张黑胶唱片,这是中国音乐史上录制最早的琵琶曲,开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纪录。
清嘉庆《海门厅志》宋珩传
沈肇州是闻名中外的“瀛洲派”琵琶艺术的代表人物,他蜚声中外,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刘天华、徐立孙、程午嘉等多位杰出的有名望的国乐大师。其主要著作有《瀛洲古调》《音乐初津》;另有琵琶曲《偶钞》等手抄本流传于世。
除沈肇州之外,瀛洲派琵琶的著名传人还有王东阳、罗明章、蒋秦、王秀亭、施颂伯、徐立荪、刘天华、樊紫云、樊少云、施予龄、曹安和、樊伯炎、周念文、杨序东、赵志山和刘德海等。
民间艺人演奏瀛洲古调
60年演奏不尽的思乡之音
摇啊摇,摇到瀛洲桥,我给阿婆弹古调,雀欲回巢月儿高,阿婆叫我好宝宝,给我吃块崇明糕……
一首小小的童谣,60年演奏不尽的思乡之音,2013年10月15日下午,76岁的琵琶大师刘德海携弟子在瀛洲古调派琵琶的发源地——崇明风瀛洲剧场如期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琵琶音乐会,迈出了刘氏琵琶回归江南文化摇篮之行的第一步。
时年是刘德海先生从艺60周年,刚在新加坡和台湾举办从艺60周年个人专场音乐会的他,把崇明作为国内首办从艺60周年琵琶音乐会的地点,意义非同寻常,不仅有助于提高崇明的知名度,更促进了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瀛洲古调派琵琶的保护工作。刘德海出生在上海,酷爱民族音乐,曾师从崇明派曹安和先生,并发起创建新江南丝竹——瀛洲丝竹,为崇明创作新琵琶乐曲,为瀛洲古调派琵琶注入新的生命。
1961年,刘德海在沪学得三首“瀛洲古调”带回北京,从此“瀛洲古调”由南传北,上舞台,进课堂,刘德海先生成为推广《瀛洲古调》第一人,同时将《瀛洲古调》审美定位为童心童趣,并发扬“瀛洲古调”风格,相继创作不少富有童趣的新曲,为“瀛洲古调”注入了新的生命。刘德海对崇明派琵琶怀有深厚的感情,把崇明视为江南丝竹音乐的故乡。自从阳刚民间音乐馆创建后,他每年都来崇明考察、传经指导、亲自上台演出。
从“江南丝竹”到“瀛洲古调”是审美观念与音乐内涵的延伸和扩展。音乐会上,刘德海将丝竹《文将军》一曲创编为《故乡行》,更突出江南人的天伦之乐;又为崇明创作《妈妈的爱》一曲,此为母爱题材琵琶第一曲。“瀛洲古调”,更注重风格的人情化、个性化。刘氏琵琶60年,求变求新不离传统。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形成刘氏琵琶新古典风格。刘氏琵琶呼吁:“21世纪琵琶发展再从江南文化摇篮启程”。为实现这一目标,此番刘德海携弟子江南之行走出可喜一步。
已有300历史的瀛洲派琵琶——这一崇明民间文艺中弥足珍贵的遗产,将会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