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
此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年)。黄《山谷年谱》:“正月辛未,山谷为著作佐郎。”郭熙(1023—约1085年),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熙宁(1068—1077年)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图画见闻志》载:“郭熙,河阳温人。今为御书院艺学,工画山水寒林,施为巧赡,位置渊深,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放胸臆,巨障高壁,多多益壮,于今之世为独绝矣。”
黄州逐客未赐环[1],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卧对郭熙画[2],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3]。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迭巘[4]。
坐思黄柑洞庭霜[5],恨身不如雁随阳。
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
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
但熙肯画宽作程,五日十日一水石[6]。
【注释】
[1]黄州逐客:指苏轼。元丰二年(1079年),东坡贬授黄州团练副使。赐环:旧时指放逐之臣,遇赦召还。《荀子•大略》:“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杨倞注:“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皆所以见意也。”
[2]玉堂:官署名。汉侍中有玉堂署,宋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颜师古注:“玉堂殿在未央宫。”王先谦补注引何焯曰:“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院,至宋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宋史•苏易简传》:“帝尝以轻绡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令易简榜于厅额。”
[3]短纸:言郭熙所画为小景。
[4]巘:大山上的小山。
[5]坐思黄柑洞庭霜:典出王羲之《奉橘帖》:“奉橘三百颗,霜未降,未可多得。”
[6]五日十日一水石:引杜甫诗。杜诗《戏题山水图歌》曰:“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辑评】
此诗为次韵苏轼的题画诗所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对比手法的使用。“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前一句写苏轼贬谪黄州之时,江南江北已经饱览山姿之美,而后一句则写苏轼如今身在翰林,虽然已经阅山无数,但目睹郭熙所作秋山一图,顿然情趣感发,真实之山俨然已不能与郭熙画中的秋山相比拟,间接烘托了郭熙画作境界之美、韵味之高。
《宣和画谱》:“郭熙,河阳温县人。为御画院艺学。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初以巧赡致工,既久,又益精深,稍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处,然后多所自得。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晻霭之间,千态万状,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熙后著山水画论,言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则有‘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至于溪谷桥彴,渔艇钓竿,人物楼观等,莫不分布,使得其所,言皆有序,可为画式,文多不载。至其所谓‘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则不特画矣,盖进乎道欤?熙虽以画自业,然能教其子思以儒学起家,今为中奉大夫,管勾成都府、兰、湟、秦、凤等州茶事,兼提举陕西等买马监牧公事。亦深于论画,但不能以此自名。”
附录
郭熙画秋山平远
苏 轼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
恰似江南送客时,中流回头望云巘。
伊川佚老鬓如霜,卧看秋山思洛阳。
为君纸尾作行草,炯如嵩洛浮秋光。
我从公游如一日,不觉青山映黄发。
为画龙门八节滩,待向伊川买泉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