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评诗的女诗人,是初唐著名女政治家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710),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祖籍在陇西上邦(今甘肃天水一带)。唐高宗时宰相、著名宫廷诗人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即婉儿出生之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婉儿之父上官庭芝亦未能幸免。尚在襁褓之中的婉儿,随母亲郑氏配入内廷为奴。婉儿天生丽质,聪慧过人,通晓文词,明习吏事,十三岁时被武则天召入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婉儿文不加点,须臾即成,且书法异常秀美。武后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封为高宗才人,并让其掌管宫中诏命。载初元年(690),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于圣历元年(698)起,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705),还在武则天病重之际,曾被废的唐中宗复位,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并进封昭容,还封其母为沛国夫人。此后,上官婉儿常劝说中宗增置昭文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这些人的任务之一就是随皇帝和大臣们游宴,赋诗唱和,歌颂升平。此时,上官婉儿每每同时为中宗、韦后和长宁、安乐两公主代笔,数首并作,诗句优美,引得时人大加传诵唱和,一时朝廷内外吟诗作赋蔚然成风。对大臣所作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据《唐诗纪事》卷三“上官昭容”条记载:有一年正月三十日,中宗幸游昆明池赋诗,命随行百余人作同题应制诗《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并令上官婉儿评选出一篇最好的,以供谱曲。上官婉儿最后选取了沈佺期的诗。沈佺期与宋之问当时齐名,诗作难以区别高下。上官婉儿取宋而弃沈,评语曰:“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笔。”原来沈诗的结句是“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而宋诗的结句则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见此评语,二人心悦诚服。
上官婉儿在此后的岁月里,介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且愈陷愈深而不能自拔,终于招致杀身之祸。景云元年(710),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也被诛。
景云年间,睿宗追复上官婉儿昭容封号,并谥为惠文。开元年间,上官婉儿的作品被编成文集二十卷。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诗三十二首。
综上可见,尽管上官婉儿在初唐诗坛上评论诗歌等一系列活动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但她以在当时政坛上的特殊地位及文学活动中的特殊影响,在唐诗史上实有着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对唐诗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郑振铎先生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女作家上官婉儿是这时主持风雅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律诗时代的成立,她是很有力于其间的。”这一评价,至为公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