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个人新诗集,是学者、诗人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作者将陆游的诗句“尝试成功自古无”反其意用之,以为“自古成功在尝试”,故定此名,意在为诗歌的革新探索新的形式和发展方向。
《尝试集》初版,封面的胡适先生自题云:“胡适的《尝试集》附《去国集》。”前有学者钱玄同《〈尝试集〉序》和著者《自序》。前者从理论上阐述了《尝试集》出现的重大文化史及文学史价值。后者对于诗集的产生、胡适的白话文学理论以至于整个文学革命的发生,做了一个大致的勾勒。后附《去国集》,收胡适1916年7月前在美国留学期间作的旧体诗词二十一首。《尝试集》正文分两编(第一编有序文,而第二编则无序文)①,收诗四十六首(组)。第一编二十一首,作于1916年和1917年,多为五言、七言,内中充塞不少文言词语,连作者自己在《自序》中也认为“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第二编二十五首,多为1918年后发表的作品,形式上有了突破,以白话入诗,句式不限长短,声调不拘平仄,采用自然音节,为打破旧诗格律的束缚和新的白话诗的涌现,闯出了一条新路。内容以说理和即物感兴居多,但也不乏针砭时政之作,表现了作者投身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解放的民主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总之,《尝试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示了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这一历史过渡时期的特点,有革命,有创新,也有思想上承袭的旧的阴影,还有形式上如同小脚女人“放脚鞋样”般的不彻底性。尽管如此,作为中国新诗大厦奠基的第一块基石,《尝试集》是五四时期胡适关于“白话文学论”的实验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摸索、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这一新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一统天下时代的彻底终结,以及中国新诗时代(也是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开始来临,这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堪称开天辟地式的文学事件,其意义和影响至为重大与深远。
《尝试集》与旧诗截然两途的崭新面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仿效“胡适之体”的诗作者为数不少。出版后仅过半年,便于同年9月再版。1922年10月又刊行经作者增删的增订四版,共存诗六十四首,有自序一篇和代序两篇,其后便以此版行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尝试集》被打入冷宫。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上海书店率先于1982年根据增订四版重印,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4年据以重排,对其中个别错讹作了校正。为便于读者、研究者参考,另将增订四版删去的初版和再版中的序文和诗作,全部附于书后。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尝试集》作为“新文学碑林”丛书之一种,重印刊行。
【注释】
①据陈子善《发现〈尝试集〉第二编自序》(《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6期)介绍,2009年秋,杭州西泠印社拍卖会惊现胡适手书的《尝试集》第二编初稿本,且有自序。此篇自序开头似有缺失,是否全文待考。为何《尝试集》正式出版时弃之不用也待考。但这篇自序中“关于诗体大释放”的一些意见,已写入《尝试集》初版自序中。又,此初稿本编定于1918年6月,由此可见,早在《尝试集》问世两年前,胡适就已着手编选这部被文学史家认定为划时代的新诗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