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学者认为前一种为“禽言”诗,后一种则为“鸟言”诗。笔者以为,“禽言”也好,“鸟言”也罢,虽皆出自鸟鸣,实则均为“人”言,只不过是借鸟之鸣抒人之情而已,故无须细分。《鸱鸮》是“诗三百”中唯一的禽言诗。此诗是用比拟手法写的禽言诗,反映的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人际关系,似应有所寄托,却一直难下定论。
中国最早的禽言诗,是《诗经·豳风》中的《鸱鸮》①。它也是我国最早的寓言诗。
禽言诗为杂体诗②之一种。禽言诗名以“禽言”,始于初唐诗人宋之问《谒禹庙》中“禽言常自呼”句。唐人偶有所作,宋、元、明、清续有所作,而以宋人作者较多。此种诗类型有二:一是以鸟鸣象声取义,引申发挥,借鸟鸣言志抒情,例如宋末诗人梁栋《四禽言》即是;二是将鸟鸣拟人化,托言寄情,本诗即为此类。有学者认为前一种为“禽言”诗,后一种则为“鸟言”诗。笔者以为,“禽言”也好,“鸟言”也罢,虽皆出自鸟鸣,实则均为“人”言,只不过是借鸟之鸣抒人之情而已,故无须细分。
《鸱鸮》是“诗三百”中唯一的禽言诗。全诗四章二十句。诗中描写一只深受猫头鹰侵害的雌鸟,诉说自己子亡宅毁的悲痛、营筑巢窠的艰辛和对处境危殆的惶惧。此诗是用比拟手法写的禽言诗,反映的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人际关系,似应有所寄托,却一直难下定论。本书以为,此诗应为豳地(今陕西彬县)民歌,大概为周人居豳时的作品。无法考证出其具体寄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的内涵,诗中“比”的手法的运用,以及浓郁的童话色彩和连绵和谐的语句,皆足以显示出其艺术上的高妙,实为《诗经》十五国风中一首独特新颖的佳作。
【注释】
①鸱鸮:猫头鹰,一种猛禽。我国民间传统视其为不吉利的恶鸟。
②杂体诗:异体诗,又称别体诗,是指与常体相对而言的特异诗体。此类诗多在字形、句法排列、声律或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大多具有游戏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