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见《昭明文选》。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召)人。安帝时拜郎中,迁太史令,掌管天文。顺帝时复为太史令,后迁侍中。因宦官谗毁,永和(136—141)初,出任河间相。其严整法度,郡中大治,在任三年,即上书请求归田。后召拜为尚书而卒,时年六十二岁。作为科学家,他精于历算,以创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闻名于世。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四愁诗》共四章,每章七句,每句七言。各章结构相同,词句相近。因篇幅所限,现仅录第一章于后: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①艰。
侧身东望涕霑②翰③。
美人赠我金错④刀,何以报之英⑤琼瑶⑥。
路远莫致倚逍遥⑦,何为怀忧心烦劳。
第一章写作者侧身东望的一“思”,以下三章为侧身南望、西望、北望的二“思”、三“思”与四“思”。这连绵不绝的“思”,导致诗人连绵不断的“愁”,故诗名“四愁”。
据旧序,作者于顺帝阳嘉(132—135)中河间相任上,“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⑧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全诗通过怀念在泰山、桂林、汉阳、雁门等远方的美人,欲“从之”“报之”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寄托自己伤时忧世的政治怀抱。作品采用楚辞的比兴手法和民歌的反复咏叹形式,写得意绪缠绵,感慨深沉。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曰:“平子《四愁》,优柔婉丽,百代情语,独畅此篇。其章法实本风人,句法率由骚体,但结构天然,绝无痕迹,所以为工。”而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则赞其“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骚之变格也”。
有人将曹丕的《燕歌行》视为我国第一首文人七言诗。应该看到,早于《燕歌行》大半个世纪的《四愁诗》,虽尚有《诗经》的烙印(重章叠句,句为奇数)及《楚辞》的痕迹(“兮”字的运用),但其上四下三句式与后世七言诗已无二致。如果说《燕歌行》是一首成熟的七言诗,那么《四愁诗》则是一首可靠而又完整的七言诗。再者,张衡也确实有心于七言而并非偶尔为之,这可以其《思玄赋》末十二句,以七言古诗形式撰写的系辞为证。《四愁诗》是我国最早的文人七言诗,这就确立了它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七言诗历魏晋而至南北朝,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四愁诗》作为七言诗草创时期的佳作,其影响显而易见。
【注释】
①梁父:太山下小山名。
②霑:同“沾”。
③翰:衣襟。
④错:涂饰。
⑤英:花。
⑥琼瑶:美玉。
⑦逍遥:此处为徘徊之意。
⑧雰:雪盛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