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今所见最早的回文诗

今所见最早的回文诗

时间:2023-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今所见最早的回文诗,是东晋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的《诗图璇玑》①。最早见于《晋书》。此一诗苑珍品堪称惊世之作,也是我国最著名最长的回文体诗。回文诗为杂体诗之一种,又称“迴文诗”。苏蕙因其夫另有新欢,不愿与之同往。回文诗为我国汉语诗所独有,而为别国文字所无。只有中国的方块汉字,才是最好的回文诗“原料”。

中国今所见最早的回文诗,是东晋十六国时前秦女诗人苏蕙的《诗图璇玑》。最早见于《晋书》。此一诗苑珍品堪称惊世之作,也是我国最著名最长的回文体诗。清人朱存孝言其为“空前绝后”之作,这并不夸张,从晋代到现代,还没有任何回文体诗能与之媲美。

回文诗为杂体诗之一种,又称“迴文诗”。通常是指可以倒读的诗篇;也有的可回环往复诵读成章,得诗更多。有人说此体为晋代傅咸、温峤所创,也有人说始于道原,然而傅、温所作已失传,道原为何人也不知。今所见最早者便是这首《诗图璇玑》。以后各代续有所作,有回文古体,也有回文近体;有回文诗,也有回文词、回文曲等。此类作品多为文字游戏。

苏蕙,字若兰,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南)人。苻秦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令苏道质女,窦滔妻。约穆帝永和中在世。

《诗图璇玑》简称《璇玑图》,其来历说法有二:一说见于《晋书·列女传》,谓前秦主符坚时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窦滔,获罪被徙流沙,其妻苏蕙思之,“织锦为《迴文旋图诗》以赠”;另一说见于如意元年(692)武则天所作序文,谓符坚以窦滔为安南将军出镇襄阳。苏蕙因其夫另有新欢,不愿与之同往。滔乃携宠姬赵阳台赴任,并与苏蕙断绝音讯。苏蕙伤心悔恨,“因织锦为回文”,“名曰璇玑图”。窦滔接得读后深为感动,遂将赵阳台送归关中,而将苏蕙接至襄阳。上述两说虽情节不同,但言苏蕙作《璇玑图》则是一致的。

《璇玑图》之所以惊世,在于它的妙绝。一幅“纵广八寸”“五彩相宣,莹心辉目”的织锦,其上竟织有绵密娟秀的八百四十一个五色锦字,经正、反、纵、横、斜、环及交互等各种读法,据武则天谓有“题诗二百余首”。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由回环往复构成的三言、四言、五言乃至六言、七言诗作,尽管不尽精彩,却能委婉曲折地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思。难怪武则天在序中赞其“才情之妙,超今迈古”。

《璇玑图》之所以惊世,还在于它的宏奇。随着后人的探索,这小段织锦纵横二十九字方阵,可构成的诗歌数量,已远远超过武则天所说的二百余首。唐人申诚曾为《璇玑图》作过释文,惜已不传。宋元间起宗和尚着意推求,将原图分为七图,竟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明人康万民增立一图,增诗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读共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这真可谓充满玄机,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多么宏奇的五彩回文世界,简直就是一个诗歌“万花筒”,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璇玑图》的问世,可谓古今一绝。之所以能推出这一妙绝宏奇之作,一是真情所致。唯其情真,才能织出这一弃妇凄婉哀伤之作。二是才高所为。如果不是才思绝伧,又焉能构建出如此精微而又宏廓的诗歌群体。三是汉字所助。回文诗为我国汉语诗所独有,而为别国文字所无。虽然古印度的梵文有回文,英文、德文也有回文,但它们却无法构成回文诗。只有中国的方块汉字,才是最好的回文诗“原料”。试问别国那些字母,能“加工”出这么多回文诗来吗?

【注释】

①《诗图璇玑》:此是苏蕙当时对其织锦回文的自称。另有多种名称,如晋人王隐《晋史·窦滔妻苏氏》称《回文旋图诗》,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别赋》注称《织锦回文诗》,《陕西艺文志》叫《织锦回文璇玑图》等。

②道原:刘勰《文心雕龙》谓,“回文所兴,道原为始”。道原何人,无从查考。有注家认为系“道庆”之误。道庆,即南朝宋人贺道庆,作有四言回文诗一首,计十二句,从尾至首,读亦成韵,惜今已不传。

③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区。窦滔因忤旨被谪戍敦煌,故谓其被徙流沙。

④五彩:朱、墨、青、紫、黄五色。

⑤《璇玑图》传世的有八百四十字和八百四十一字两种本子。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心是否空格:中心空格、无“心”字者为八百四十字本,有“心”字者为八百四十一字本。据《诗苑珍品:璇玑图》作者李蔚研究,最接近苏蕙原著者不是现今广为流传的八百四十一字本,而是世所稀见的八百四十字本。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该书附录二“《璇玑图》校勘说明”。

⑥此节是据《璇玑图》八百四十一字本统计出的诗歌数量。据李蔚研究,按起宗读法只能得诗三千七百四十四首,由于错算了八首,故错为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康万民增读只能得诗四千一百八十八首,由于重复及计算错误多出十八首,结果成了增诗四千二百零六首。两者相加并非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而应为七千九百三十二首。李蔚对八百四十字本的结构及读法作了研究,取前人之长,避其之短,并寻到新的方法,共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一万三千九百六十一首。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该书“《璇玑图》图的解读”和“《璇玑图》诗的解读”两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