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早的长篇七言古诗

最早的长篇七言古诗

时间:2023-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存诗九十余首,以七言歌行见长,诗多悲苦愤懑不平之气。《长安古意》为卢照邻有名的代表作。诗末作者以杨雄自况,可见已无意留滞官场;诗之内容亦与长安之行失意而归密切相关。题曰“古意”,表示此为拟古之作,实乃托古咏今,借写汉代长安之人物活动,反映唐初之社会现实。明人胡应麟评曰“七言长体,极于此矣”。它的出现,标志着六朝宫体诗的终结,也开了初唐近体歌行的先河,在七言古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最早的长篇七言古诗,是初唐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见《幽忧子集》。

卢照邻(约635—约689),字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少即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入邓王李元裕府为典签。龙朔三年(663)调任新都(今四川新都)尉,秩满去官。咸亨三年(672)染重症风疾。上元元年(674)隐居长安附近的太白山中,服丹中毒,手足痉挛,成为残废。曾居洛阳东龙门山,后移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具茨山下,购置田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与外界隔绝,自号幽忧子。曾作《五悲文》《释疾文》以述其苦,并提及曾遭横祸入狱,经友人救助得免。他还营造了一座坟墓,自己仰卧其中。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终于自投颍水而死。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现存诗九十余首,以七言歌行见长,诗多悲苦愤懑不平之气。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幽忧子集》。

《长安古意》为卢照邻有名的代表作。此诗作于高宗总章二年(669)初秋。此前卢照邻应州举入京失意归蜀,作《对蜀父老问》以解嘲抒愤。诗末作者以杨雄自况,可见已无意留滞官场;诗之内容亦与长安之行失意而归密切相关。题曰“古意”,表示此为拟古之作,实乃托古咏今,借写汉代长安之人物活动,反映唐初之社会现实。

此诗为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句至第三十二句),铺写繁华的长安城里,王侯贵戚争奢竞豪、寻欢作乐的生活;第二部分(第三十三句至第五十二句),写在夜幕笼罩下,以娼家为中心,整个长安成了癫狂、放荡的游乐场;第三部分(第五十三句至第六十四句),写长安上层社会文武权臣互相排斥倾轧,得意者横行一时,自以为荣华永在,但不久即灰飞烟灭;第四部分(第六十五句至第六十八句),发出愤懑之慨,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杨雄自况,表示自己甘于清贫和寂寞,寄寓着对骄奢庸俗生活的批判,突出了富贵无常、转瞬沧桑的主题。此诗的立意,显然受左思《咏史》(济济京城内)一诗的启示,但结构不同,左诗对比寓讽各写八句,而卢诗用六十四句铺陈权贵生活,以其内容的广阔、人物的众多、规模的宏伟、心理的细腻超越古人,结尾四句托物言志,蕴藉主旨。全诗四句一转,景换意转,又回环相应;人物生活的横向对比与古今沧桑的纵向对比,交替运用;场景勾勒与细节摹写,相得益彰;虽词丽富赡而又不失于浮艳,情溢言表而又含蓄宛转。明人胡应麟评曰“七言长体,极于此矣”(《诗薮》)。清人王夫之则赞曰“心神笔力,独凌千古”(《唐诗评选》)。此诗可说是初唐划时代的力作。它的出现,标志着六朝宫体诗的终结,也开了初唐近体歌行的先河,在七言古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注释】

①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