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早的七律名作

最早的七律名作

时间:2023-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唐诗三百首》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以海燕双栖,反衬女主人的孤独。这首诗在同类题材中被诗评家誉为“体格丰神,良称独步”,是唐代七律的奠基之作。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

中国最早的七律名作是初唐诗人沈佺期的《独不见》。见《沈佺期集》。

《独不见》为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诗题一作《古意》,又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因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唐诗三百首》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全诗如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首联写居室之豪华,反衬女主人处境之凄清。以海燕双栖,反衬女主人的孤独。颔联木叶萧萧,砧声阵阵,正衬人物的悲凉心情,以人物的感受,写出寒砧催木叶的诗句。因天寒,心寒,遂有寒砧催木叶的感受。十年征戍,远处辽阳,思念之情可知矣。颈联,音书断,引起的是思念,是孤独,是彷徨,是耽心。因为征战太久,吉凶难卜,生死不明!秋夜长,思念亲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写来言简意深、含蓄深沉。尾联言,是谁看不到我的含愁,更教明月照到我的帏帐来呢!照见了我的孤独,照见了我的愁容,使我愁上愁添!全诗通过少妇秋夜思念戍边丈夫的生活剪影,揭露战争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的罪恶,使读者很自然地对诗中的主人公——明写的卢家少妇和暗写的出征丈夫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这首诗表现技巧也很出色,开始运用比兴手法,以玳瑁梁上双栖的海燕反衬这对夫妻长年离别的不幸。中间两联对偶工致,不但句对,而且词组也对,“白狼河”与“丹凤城”均为地名,“白”和“丹”均为颜色,“狼”和“凤”均为动物,构成律诗中的工对。结束一联运用设问句式,“谁为”“更教”,一气贯穿到底,造成含蓄蕴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的意境,读来情味深长。

闺怨这类题材在唐代诗人笔下屡见不鲜,具有时代特征。这首诗在同类题材中被诗评家誉为“体格丰神,良称独步”(胡应麟《诗薮·内编》),是唐代七律的奠基之作。

【注释】

①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②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涂四壁的房子。堂,一作香。

③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

④玳瑁:属海龟,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

⑤砧: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

⑥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

⑦辽阳:在今辽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⑧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

⑨丹凤城:指京城长安。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凤阙之意。汉建章宫有凤阙,后世也借指帝城,唐代民居多在城南。

⑩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