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史家一般认为,追风(原名谢春木)是第一位用日文写新诗的台湾作家,施文杞(彰化鹿港人,时就读上海南方大学)是第一位用中文写新诗的台湾人。谢诗《诗的模仿》组诗1923年5月写作,1924年4月发表于《台湾》杂志。施诗《假面具》1923年12月写就,1924年3月刊载于《台湾民报》。可见,以写作时间定,似以谢诗为最早;以发表时间定,则似以施诗为最早。但是,台湾文学史,只认定谢诗《诗的模仿》为台湾最早的新诗。①
然而,就读于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张静宜,于2004年6月18日在台湾《联合报》副刊发表《谁是台湾新诗第一位作者》一文,对此提出质疑。她认为与追风诗作大约同一时段发表的新诗,尚有施文杞的《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中文),此诗发表于1923年12月1日出版的《台湾民报》第十二号,较诸追风《诗的模仿》发表时间早了四个月,因此追风晚于施文杞,至为明显。张静宜也注意到两人的写作时间,追风《诗的模仿》写于1923年5月22日,施文杞《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则写于1923年11月13日,略晚于追风。在“以发表时间为准来得公正客观”以及“以追风的日文诗为台湾新诗的起始,在语言使用上来看也有待商榷”的两个理由下,张静宜认为,应该以施文杞的《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为台湾新诗滥觞较为妥当。
这里还须一提的是,台湾新诗史上首次出现在媒体上的新诗作者,既不是追风,也不是施文杞,而是胡适和各丁。《台湾民报》首见新诗作品,是在1923年8月15日第六号,转载了胡适的诗《相思》与《小诗》。这是首见于台湾媒体的诗作,但因为是转载,故可以不论;被《台湾民报》首度标明为“新诗”加以发表的作品,是1923年10月15日第八号上的《莫愁》,作者署名各丁,这首诗写于1922年8月12日上海南方大学,在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上都早于追风和施文杞。如果仅以发表时序来论,则各丁和《莫愁》才是台湾新诗史的第一位作者和第一篇作品。
据《台湾民报》的数据显示,各丁本名刘国定,湖南人,与施文杞同是上海南方大学同学(该报第二卷第一号刊施文杞《勉谓国定》诗序,同时刊有他的新诗《不娶你》,署名刘国定,下注“即各丁”),发表《莫愁》一诗时的身份为“中华民国励学会长、上海南方大学文科学员”(同期另刊的他的评论《学者应具的眼光》所署)。因此,各丁《莫愁》一诗未被计入台湾新诗发展的第一篇作品,应与他并非台湾籍作家有关,否则根据作品被媒体发表的时间,胡适更有资格列为“台湾新诗第一位作者”。这是我们论述诗史不能不斟酌、警觉之处。
【注释】
①这和文学史家的论述有关。被誉为日据时代研究台湾文学史巨匠的黄得时,是确立此论的第一人,他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均持此看法。后羊子乔参与编辑远景版《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在新诗卷前言《光复前的台湾新诗》起笔第一句就是“台湾之有新诗,始自一九二三年,追风(原名谢春木)率先以日文写下了《诗的模仿》四首短诗……这可说是台湾新诗的滥觞”。此论从此为研究者和相关史论所援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