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长篇革命叙事诗,是诗人蒲风的《六月流火》。1935年12月在日本东京自费出版,紧接着由上海内山书店在国内刊行。1983年长城出版社发行新版;同年,花城出版社以《六月流火》命名,出版蒲风诗选集,将本诗辑入其中。
蒲风(1911—1942),广东梅州人,原名黄日华,曾用名黄浦芳、黄飘霞(1935年在日本自费印《六月流火》时署名)等,常用笔名蒲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左联”。1932年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致力于新诗歌运动。1938年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受组织派遣,到国民党军队任职。1940年秋参加新四军,曾任皖南文联(当时称“总文抗”)副主任等职。1942年8月13日因病去世于安徽天长,时年三十二岁。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蒲风是位高产作家,一生先后创作诗集十五部,诗歌及文艺论著四部(其中《序诗集》未出版)及译诗两部。
《六月流火》由日本著名左翼作家秋田雨雀题签,笔力遒劲。封面画系洪叶所作,由蔚蓝的天空、手持火炬的人群和燎原的烈火构成,寓意鲜明。扉页印的是新波作的“著者剪影”。书后附有作者1935年12月10日撰写的题为《关于〈六月流火〉》的跋文。诗集印制不久,即于次年4月被当局以“鼓吹阶级斗争”的罪名查禁。
这部诗人自题为“长篇故事诗”的叙事长诗,共二千四百余行,由二十四节组成。通过农民武装反对当局为“围剿”红军而毁坏庄稼修筑公路的斗争,较为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斗争的深入,塑造了青年农民王挺三的英雄形象。就在当局要强占田地,老一辈农民向乡长、排长苦苦哀求之时,王挺三启发并引导农民起来斗争,随后又挺身而出,沉着指挥大家与众多敌兵战斗。作品虽写的是南中国一隅王家庄一个村庄的斗争,却形象化地展示了星火燎原的时代风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长诗脱稿于1935年11月,其时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胜利到达陕北。作者在“怒潮”一节中,热情歌颂了长征。这是中国诗坛关于长征的最早颂歌。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采用楼梯式诗行,运用故乡客家山歌的形式,采集岭南农民群众中活的口语,努力实践着自己“创造大众化诗歌”的一贯主张,使全诗充满激情,读来短促有力、抑扬铿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