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倡导西方现代派诗艺表现形式的诗派是现代派。
20世纪30年代,围绕《现代》《水星》《新诗》等杂志,出现了一股新的诗潮,因该派诗人多在《现代》文学月刊上发表作品,且诗作具有现代主义特征,故时人称之为现代派。戴望舒是该派公认的领袖。主要成员有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废名(冯文炳)、林庚、徐迟、李广田、金克木、曹葆华、吴奔星、路易士、李白凤等。
现代派在艺术上接受法国19世纪90年代象征派诗歌的影响,是李金发象征派诗的发展。该派反对感情的直白宣泄,追求“纯诗”境界。施蛰存曾指出:“《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纯然是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这是施蛰存心中的现代“纯诗”,它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现代生活”是指各式各样的独特的生活形态。面对“现代生活”,现代派诗人们表现出迷惘、彷徨、空虚、苦闷、忧郁,绝望中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现代情绪——青春的病态和浊世的哀音。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他们进行诗歌创作,以诗表现这些莫名的现代情绪成为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现代的词藻”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派诗人们不仅使用传统词藻,而且大量使用现代生活中涌现出的语词,甚至采用一些比较生疏的古字或文言虚字。语词间的关系不一定遵循生活本身的语法逻辑,而是以诗人的自我心灵感受为中心进行组合,相互关系陌生而奇异。
关于“现代的诗形”,施蛰存曾说过:“《现代》中的诗大多数是没有韵的,句子也很不整齐,但他们都有相当的肌理(Texture)。它们是现代的诗形,是诗!”他们反对五四自由诗的“非诗化”,亦不满新月诗派的格律诗,主张以自由形式、自然音节和舒卷自如的口语写作。在表现形式上,不追求严格的格律,诗的韵律靠诗情的抑扬顿挫来表达,多用繁复的意象、奇特的联想和象征、暗喻等修辞手法构成诗的朦胧意境。他们的“现代的诗形”就是一种自由的精致的诗形,即所谓“纯诗”形式。不过,在诗歌形式上,现代派诗人并非完全一致,戴望舒、废名、李广田等大多数诗人的作品都是自由的诗形,而卞之琳、何其芳、林庚则较为自觉地进行格律诗探索。
抗日战争爆发后,现代派的纯诗艺术与社会现实、时代要求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戴望舒跳出了西方象征派抒写个人哀怨的狭小圈子。何其芳、卞之琳、曹葆华奔赴延安,歌唱抗战的现实生活。现代派的其他诗人,抗战开始后诗风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1937年7月《新诗》停刊,标志着现代派的结束。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派是新格律诗派的一种反动,在突破以辞害义方面,具有进步意义。该派的创作,对于新诗的表现有所开拓,但诗作中的不健康情绪应受到批判,那时的革命文学阵营就曾对他们创作中的错误倾向做过必要的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