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第一个吸取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诗派是朦胧诗派。它也是20世纪最大的诗歌流派。
朦胧诗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1978年12月23日,民刊《今天》问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民间出版的文学刊物。《今天》是新诗潮诗歌的主要阵地,它的出现,标志着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取向的朦胧诗正式出场。在刊物上发表诗作的诗人包括食指、北岛、芒克、顾城、舒婷、多多、杨炼、江河、白夜、小青、方含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派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
朦胧诗,诗体之一种。内容多强调表现“自我”,且运用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故诗作意象朦胧,主题较为费解,具有浓郁的现代派色彩。以朦胧诗为主的新诗潮诗歌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思想解冻”后,逐渐进入高潮时期,其标志便是1979年3月号《诗刊》上北岛短诗《回答》的发表。随着《回答》一诗的发表,“朦胧诗”开始由地下状态进入公开状态。同年4月号《诗刊》又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980年,《诗刊》再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十七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人不仅占领各种文学报刊的主要版面,他们还创办自己的民间诗歌刊物,很快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诗歌流派,并且引发了诗歌界乃至整个文学界的一次历时数年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1980年8月号《诗刊》发表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朦胧诗因此而得名。又因为相当一部分朦胧诗人都在《今天》上发表过作品,朦胧诗派也往往被称为“今天派”。
这类诗歌的共同点:一是作者都是青年,把“十年动乱”造成的迷惘、思考、追求等复杂的思绪,在诗歌创作上作曲折的表现;二是不满于以往诗歌创作的过于直露、浅显,企图开创充分表现“自我”的新诗风;三是较多地吸取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艺术上,他们虽被认为或多或少有否定传统、故弄玄虚、盲从西方诗中生搬硬套等矫枉过正的弊病,但坚持从情感体验出发,强调鲜明的艺术个性,对反拨新中国成立后诗歌“假、大、空”的风气,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开了新时期汲取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风气。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朦胧诗因在读者中失去新鲜感,加之鲜见佳作问世,故朦胧诗派呈现由盛而衰的迹象,逐渐被陆续出现的新诗潮流派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