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战篇》第二

《作战篇》第二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战篇》紧衔《计篇》,虽云“作战”,但论说的重点却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反复讨论军资、军粮等后勤问题。所以,《作战篇》,讲述的是开始启动、筹备军事行动的事情。所以,孙子眼中的“作战”,不仅仅是战具的准备,而是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层面的全面准备。在《作战篇》,孙子一再强调国家的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吴如嵩在《<孙子兵法>十三讲》中所列举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战例。

导读

《作战篇》紧衔《计篇》,虽云“作战”,但论说的重点却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反复讨论军资、军粮等后勤问题。很多现代的读者可能会迷惑,原因就在于,在孙子的时代,作战这个词的意义可能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作”字的早期意义是一个人突然站起,所以有“起来、开始工作”的意义。我们所熟知的“作息”一词中的作字就是这个意思,表示开始与休息。所以,《作战篇》,讲述的是开始启动、筹备军事行动的事情。

在定下了军政外交大计、整体战略之后,就进入了筹备军事行动的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要了解战争不但比拼的是士卒的用户,也是经济上的竞争。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之间的军事较置,也是两国之间经济能力、工业生产能力、科技水平等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所以,孙子眼中的“作战”,不仅仅是战具的准备,而是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层面的全面准备。

在《作战篇》,孙子一再强调国家的经济是战争的基础。战争会带来巨大的损耗,故此,不可轻战;而一旦作战,就必须速战,不能久战。

为了说明战争对财力、物力、人力的巨大消耗与依赖,作者开篇就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在文章首段作者以千辆战车的军队规模为例,对战争的消耗进行了预估。文中所言战车千辆、战马四千匹、军卒十万并不是夸张的手法。在春秋时代的中后期,战争的规模不断在扩大,很多诸侯国都拥有几千辆战车。作者通过认真地计算战争的各种损耗,实际上是在告诫各国的执政者要不要轻言战事,要看到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庞大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准备与配合。战争是一件“日费千金”的行动,所以在准备通过战争解决争端、达成目标之前,最好先确定己方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而即便已经做好了战争的物资储备,在真正作战的时候,也最好要争取“速胜”。战争对于国家是巨大的消耗。“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即便初始作战顺利,战争一旦进入僵持状态,比拼的就是国家经济的持续消耗。在考虑到战争获得的巨大利益的时候,战争的主导者也必须考虑到战争可能带来的各种伤害。战争一旦持续,首先会消耗国家经济储备,导致“国用不足”。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受到旁落,但整个社会的基本组织结构仍然是贵族一庶民的基本结构。所以,各个诸侯国虽然也在逐渐建立常备军队,但是从本国的贵族家族中征发军队、征缴物资也同样是常规性的做法。所以,战争不仅会对普通民众造成影响,对于作为诸侯国政治基础的贵族之家也是巨大的消耗,即所谓“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而且在春秋时期,在以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的情况下,久战还会造成持续性的影响——因征用民众而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不足,一旦错过耕种、收割的时节,就可能对国家经济带来持续性的伤害。

而结果,可能会导致其他诸侯“乘其弊而起”,这就是孙子所谓“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是孙子强调“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的原因。善于用兵的将领,就是那些能够速胜的将军。战事短,就不用一再地征发兵役,民众也可以得到时机修养生息。虽然《孙子兵法》一书倡导“全胜”“智胜”的思想,但是在面临久战与速战之际,作者提出,宁愿迅猛笨拙地击败敌人,也不要因为害怕军队伤亡损耗而久拖战事力图取巧。

本篇的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充分论述了军事战争中,兵器粮草等后勤物资的储备与运输,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在这方面,孙子的论述系统而充分,而且就军事经济管理、军事行动进行中后勤保障、战利品俘虏的处理等都提出了成熟的方案。

在本文的第二个段落中,孙子重点写了战争中物资消耗最大的部分——运输。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大规模、长途的运输,完全依靠人力与畜力。运输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运输队伍所消耗的物资,相当巨大。正如作者所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换言之,军队的直接消耗与运输成本之间的成本比可能达到了1:20左右。这个比例并不夸张,如本文所涉及的战车,每辆战车除了配备的甲士与步卒外,还要配备多名仆役,负责甲冑、战车、军械的保养,负责战马的喂养等。有些读者可能会对这些详尽到有些重复的论述感到困惑,这是因为《孙子兵法》并不是一本单纯的战略战术教科书,而是献给诸侯国君的军事之书。其立足点是将军事作为国家政治的一个方面加以考置,所以,开篇的《计篇》与《作战篇》实际上是专为君王“说法”的内容——教导诸侯、君主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实际影响,不要被虚幻的胜利所诱惑。

在《计篇》中,作者也多次写到要“因粮于敌”“务食于敌”擒获敌人的战车、士卒编入自己军队的解决方案。例如“因粮于敌”的办法,一是征集;二是抢掠,所谓“掠于饶野,三军足食”;第三就是缴获。吴如嵩在《<孙子兵法>十三讲》中所列举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战例。鉴于新疆粮食缺乏,又远离内地,交通不便,左宗棠提出了一个战略方针:“粮运两事,为西北用兵之要著,事之利钝迟速,机括全系乎此。”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左宗棠也明确指出要等到“新谷遍野,有粮可因”,把后勤问题列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在此次战争中,粮运问题果然成了胜负的制约因素。因此,“因粮于敌”就成了清军的解困之计。1877年10月,刘锦棠在库尔勒作战的时候,由于敌军劫掠秋粮后向西逃窜,致使清军的粮食匮乏。当时除了急令后方迅速运粮接济之外,还发现了敌人的粮窖,缴获了敌人十万斤粮食,从而保障了战斗的顺利进行。总之,这次战争中,清军在后勤上,既高度重视粮食的筹备和运输,又重视有粮可因的时机和条件,从而使之成为中国军事后勤史上一大著名战例。

总体来看,无论是征集、抢掠,还是缴获,这些做法,特别是在敌国的领土上劫掠,今天看来不免有些残忍,不过这也正是一切战争的残酷本质。从历史上看,这种战法的提出,正是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升级的真实写照。在西周之际,诸侯的领土均为周王分封所得,礼制尚在,所以很多战争不过是军事冲突。但到了春秋末期,周代的封建分封制度已然衰落了,诸侯国的战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领土占领乃至灭国之战,所以,战争变得更加残酷。战争的时间拉长、战争发生的领域扩大,因此,通过劫掠敌国的乡野,一方面可以低成本的筹备自己的军资,一方面还可以对敌国的经济造成持续的打击。所以,这种今天看来颇为野蛮的战术,在当时确有一定的合理性。

总体而言,春秋以降,诸侯征战频繁,正是被军事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所刺激,而孙子作为军事家却在兵书中冷静地指出了战争对国家的潜在危害,可谓清醒。诸侯国在制定了军事战略之后,如何具体进行战争,也绝不是单纯、简单的出兵,必须清醒地考虑自己的真正实力,一旦“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那么军事上的胜利反而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在军事论著中,孙子率先关注到战争经济与军事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划时代的。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1】,带甲十万【2】,千里馈粮【3】,则内外之费【4】,宾客之用【5】,胶漆之材【6】,车甲之奉【7】,日费千金【8】,然后十万之师举【9】矣。

【注释】

【1】驰车千驷,革车千乘:驰车,指轻型战车。驷,音sì,量词,指战车的单位,古代战车由四匹马牵引。驰车千驷,即千辆轻型战车。革车,指重型战车,亦有人认为指辎重车辆。也有学者认为驰车是战车、革车是攻车。乘,音shèng,量词,古代战车的单位。在孙子的时代,战车如同今日的坦克,是军队中的重型装备与精锐,但后人已经很难了解关于这种车战的细节了。故此,关于“驰车”“革车”,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关于此节,杜牧曾转引《司马法》一书的内容作过比较详细的说明,虽然可能不一定是孙武所说之原意,但也可借此了解古代军队的一些情况。在古代的车战中,每辆战车配有穿着甲胄的武士3人,跟随步兵72人,伙夫等10人,负责装备的5人,负责照料马匹的5人,砍柴打水的5人。每辆用于作战的战车其实就是一个约百人的作战单位,其中作战人员75人,后勤人员25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设想一下,成规模的车战所需要的巨大消耗。若按“千驷”“千乘”合计,大约是10万人的大型作战集团了。此处的“千乘”和后面的“带甲十万”应当都是虚指,只是极言军队之多,物资消耗巨大。不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下面的“带甲十万”所说的就是千驾兵车的总军力。

【2】带甲十万: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兵,泛指士兵众多。关于本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前文已经介绍了。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军队的数量是与当时的税赋等制度相关的,如学者李零就引用《管子》一书的资料,指出当时每户授田一倾,则需出一人当兵;十万军队配给轻车一千辆,每辆马四匹;则千乘战车、十万军队大致需要十万倾田地的出产才能供养。

【3】千里馈粮:在国外作战,千里跋涉运送粮草。

【4】内外之费:内,国内;外,国外。指在前方作战、后方备战的各种费用。

【5】宾客之用:接待国宾使节(外交方面)的费用。

【6】肢漆之材:泛指制造与维修作战器械的物资。肢是用来粘合的,漆是涂抹之后用来防潮的;肢漆是制作弓、盾、甲冑所必须的物资。

【7】车甲之奉:奉,供养。指战车、铠甲的花费。

【8】千金:金,古代的货币单位,若秦代,一金为一镒,约二十四两。在古代,铜也被称为金。

【9】举:发起、兴办,此处指出兵。

【译文】

孙子说:凡作战,会出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士兵有十万之众,长途输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费、外交费用、军备物资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应等,耗资巨大;(有了这样的准备)然后军队才能出动。

【原典】

其用战也胜【1】,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2】,久暴师【3】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4】,则诸侯乘其弊而起【5】,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6】,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1】其用战也胜:有些版本作“其用战也胜”,汉筒本作“其用战胜”。结合下一句“久则钝兵挫锐”,则此句应该是指作战的目的在于快速地取得胜利。

【2】力屈:压抑、困顿。力量受到压抑,指力量疲弱。

【3】暴师:音pù,指军队在外驻军、行动,蒙受风雨霜露。

【4】殚货:殚,音dān,枯竭。货,财货,引申指经济。

【5】诸侯乘其弊而起:弊,衰落、疲惫。一旦陷入持久的对外战争,国内的经济枯竭凋敝,那么各方势力就可能趁虚作乱。

【6】拙速:拙,笨拙。速,快速。拙是对应于巧的,速是对应于久的。“拙速”连用,就在于强调,只要能够快速地取得胜利,“笨拙”的作战也是可以接受的。指挥得再巧妙、打得再漂亮,但是使战事久拖不决,也是没有意义的。

【译文】

这样(庞大)的军队作战,应追求(快速地)取得胜利。旷日持久的作战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摧折,攻城也会乏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军队疲弱,锐气摧折,经济困难,各方势力就会趁虚而入。(这时)再高明的人也难以解决后面所产生的危局了。所以,在用兵方面,只听说过指挥不求精巧而求速胜的,却没见过为讲究指挥精妙、打得漂亮而久拖的。长时间战争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从古至今都没有听说过。所以,不能充分了解用兵可能带来的危害,就不能真正懂得用兵的有利之处。

【译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粮不三载【2】,取用于国,因粮于敌【3】,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1】役不再籍:役,兵役。籍,征兵名册,此处做动词,指征兵。即指在战争过程中只征集一次兵役。

【2】粮不三载:三,泛指多次。载,运送。粮不三载,不反复运送军粮军需。

【3】因粮于敌:因,依靠,或就近。因粮于敌,指从敌人手里夺取军粮军需。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多次征发,粮蚀不再三运送,军备物资在国内准备,粮草补给在敌国朴充,这样军粮供给就能充足。

【原典】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1】,远输则百姓贫【2】。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3】,财竭则急于丘役【4】。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5】;甲胄矢弩,戟盾蔽橹【6】,丘牛大车,十去其六【7】

【注释】

【1】国之贫于师者远输:国家因军事行动而贫困的原因,就在于军粮军需的远距离运输。

【2】远输则百姓贫:如果长途运输粮草军需,国民就会贫穷。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百姓并不完全指普通民众。在孙子的时代,贵族才有姓、氏,直到汉代以后,百姓才成为民众的通称,所以,有些学者认为百姓即百官;不过,今天我们不妨把百姓理解为普通国民。在古代社会中,粮草的长途运输耗资巨大。《管子·八观第十三》有这样的记载:“粟行于三百里,则国毋(无)一年之积;粟行于四百里,则国毋(无)二年之积;粟行于五百里,则众有饥色。”军粮沉重,且军粮的运输需要大量的民夫、牲畜,不但耗费物资,而且可能影响到粮食的耕种,这些都是军事行动的潜在的重大的影响。

【3】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军队驻地附近的物价会上涨,物价上涨则“百姓”就会贫困。这句话有两种理解:其一、军队驻扎,物资会供不应求,会引发物价的上涨,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困难。其二、第二句中的“百姓”两字为衍文,即后人所加;汉简本此处只缺四个字,所以此处应该是“贵买则贫”。若按此,则本局的意思就变成了“因为物价上涨,所以采购军需就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国家就会贫穷”。但无论是哪种解释,都是指军队耗资巨大。

【4】财竭则急于丘役:丘,古代的地方税赋单位,大约10平方公里大小。丘役:按照“丘”为单位征发人丁、牲畜、物资,又称为“丘甲”“丘赋”。古制大约900亩为1丼,16井为1丘,4丘为1甸。按杜牧的注释,每“丘”需要提供的赋役数量大约为:马1匹、牛4头、车1辆、战车武士3人,步卒72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战争持续时间很长,就不得不增加税赋。

【5】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公家,指王室诸侯;百姓之意参见上文所注。百姓与公家并举,可理解为举国上下。罢,音pí,疲惫。破车罢马,指车辆损坏、马匹疲惫。

【6】甲冑矢弩,戟楯蔽橹:甲,护身的铠甲;冑,头盔;矢,箭;楯,音dùn,同“盾”,蔽橹,用来遮蔽的大型盾牌。

【7】丘牛大车:丘牛,大牛。本句指用牛牵引的辎重车辆。

【译文】

国家因军事行动而贫困的原因就在于军粮军需的长途运输。长途运送,百姓就贫困。军队驻地物价飞涨,物价飞涨会使社会的财力枯竭,财力枯竭就会加重税赋。军力耗尽、财力枯竭,国内人人困顿。社会的财富消耗了十分之七。国家的财富,也因车辆损耗、战马疲病而损失;盔甲、兵器、军械、辎重车辆,也大半耗损了。

故智将务食于敌【1】,食敌一钟【2】,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3】,当吾二十石。

【注释】

【1】务食于敌:务,力争。食,军粮。务食于敌,在敌国解决军粮问题。在敌国境内解决粮食问题,不仅可以解决军队的需求,而且可以避免国内军需运输带来的大量损耗。

【2】钟:古代的容量单位。春秋时期,齐国公室的公量,一钟约六十四斗。

【3】萁秆一石:萁,音qí,同“箕”,即豆秸,主要指饲料。石,即是中国古代的容量单位或重量单位,一石约四斗或一百二十斤。

【译文】

所以,高明的将领,会力争在敌国境内解决粮草供应。夺取敌国一钟的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来二十钟;夺取敌国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来二十石。

【原典】

故杀敌者,怒也【1】;取敌之利者,货也【2】。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3】,而更其旌旗,车杂【4】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释】

【1】故杀敌者,怒也:怒,激励士气。本句指,要使士兵奋勇杀敌,就必须要使士兵士气高昂。

【2】取敌之利者,货也:货,财物,指予以财物的奖励。这句话的结构与上句相同,指要使士兵努力缴获敌人的物资财货,就必须基于财物的奖励。

【3】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十乘,十辆战车。句意为: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赏赐那个首先夺得战车的人。

【4】杂:混编。

【译文】

要使士兵杀敌,就要激励军卒;要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给予士卒财物奖励。所以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将车上的旗帜更换(为我军的),将其混编到我军的车阵中;安抚善待俘虏(为我所用)。这样,不但会战胜敌人,还会使自己日益强大。

【原典】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1】,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1】司命:古代星宿名,引申为掌握命运者。

【译文】

所以,用兵贵在取得胜利,不宜久拖。

所以,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