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势篇》第五

《势篇》第五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形篇》《势篇》是对孙子用兵之法的总括。《势篇》是前章的延续。《势篇》所述,更侧重于军事力量的具体运用、对战争中各种动态的把握与运用。在《老子》第五十七章中有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孙子在兵法中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将奇正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李世民此战完美演绎的孙子所说的“鸷鸟之击”。

导读

如前所述,《形篇》《势篇》是对孙子用兵之法的总括。《势篇》是前章的延续。《势篇》所述,更侧重于军事力量的具体运用、对战争中各种动态的把握与运用。在出战之际,将领们已对攻守、对如何营造兵力的优势了然于胸,而剩下的就是如何在战场上应变了。而这些,正是《势篇》要阐述的。

《势篇》的开篇,首先提出了“分数”(军队建制)、“形名”(指挥系统)、“奇正”(战术运用)、“虚实”(力量分配)四个军事力量运用的衡量维度。这四个概念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作战要对军队进行调遣与部署,在战斗开始之后,要根据战场的情况,灵活准确地调动各支部队迎击、侧击、围攻、撤退。要实现这些战略或战术部署,其基础就在于“分数”与“形名”,要有优秀的军队建制与顺畅的指挥系统。在古代的军事战争中,主要依靠金、鼓、旗帜与人工传令来指挥。鸣鼓则进、鸣金而退,依靠旗号来区分部队、调动军卒。故此,分数、形名就成为能否实现战术“奇正”的基础;而出兵奇正相倚,才能随心所欲地营造战场上军事力量的虚实之形,把握战场之主动。

点出这个前提之后,本篇从两个方面对何谓战争之“势”进行了论述。

首先,“奇正”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奇正相依、互相转换,倚正不败才能出奇制胜。

兵法中对于战术的“奇”与“正”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视。最早提出“奇正”这一概念的,是道家思想的鼻祖——老子。在《老子》第五十七章中有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一论断是从整个国家、社会的层面上做的论断,军事是政治之附,兵行诡诈,而治政则需合法与正义。但在军事理论领域也自有奇正,而非一味用奇。孙子在兵法中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将奇正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战场上、在军事领域中,也自有一种奇正。所以,不能将军事行动片面理解为用奇行险。

在战场上,“正”不仅仅指正面迎战,还具有更加广泛的所指。如以重兵守要冲,阻遏或牵制敌人主力;如举措周密、调度有序,不轻进盲动,各部分军力配合无间,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这就首先使自己一方在大局上立于不败之地。而与“正”配合的,则是“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出“奇”之战。作者以日月、四时、五声、五色、五味做比喻,指出军事行动的具体方法虽然有限,但是根据情况而衍化出来的战法是无穷尽的。正与奇的配合,才能达到不败而后胜的效果。

孙子所说的奇正互倚、互易的道理被后代的军事家们奉为圭臬。在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答》中,对于奇正有过深入的探讨。当然,这部作品是否真的是太宗李世民与李靖的问答实录,大多数学者都是质疑的。一般认为这部作品是宋人委托之作。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部作品虽然成书于宋代,但或许有一个更早的兵书作为底本。但不论如何,这部古代作品中所提到的李唐击败宋老生一战,可谓奇正战术运用的典范。

公元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后,率兵紧逼霍邑。霍邑的守军是隋将宋老生和两万隋军精锐。此时,李渊军队缺粮,又有传闻说突厥与刘武周将乘虚而入,袭击北方腹地。所以,尽快攻占霍邑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但攻城战必将耗日持久,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宋老生引出决战。在李建成的建议下,唐兵分兵两路,一路由李渊、李建成率领,正面挑战。一路由李世民率领,作为奇兵隐藏在侧翼。在城前,李渊、李建成故意示敌以弱——在战前,唐军便已经预料到了宋老生的反映。一方面,宋老生易被激怒;另一方面,如果任由唐军挑战而闭城不出的话,很可能因怯战而背负罪名。宋老生果然出城迎战,而唐军则不断后退,甚至李建成还不慎落马。这使宋老生感觉胜利在握,于是大胆追击。当宋老生远离霍邑城之后,李世民部果断出击,截断了宋老生的归路,前后夹击,击杀宋老生并攻克了霍邑。在这场战役中,原本李渊部为正、李世民为奇;但在建成落马后,李渊部就变成了诱敌的奇兵,而李世民部变成了助攻的正兵。正奇之间的互相转换,完美地诠释了孙武在此所说的道理。

其次,在正奇之后,孙子着重谈到了战争之“势”的营造。

首先谈的是战略之势。在战争中、战场上,把握好时机、进攻的节奏、攻击的“着力点”,这样,一旦行动起来,就如被激发的弩箭一样不可阻挡,如同湍急的水流一样可以将巨石冲走。

关于这_点,我们同样可以用隋末之际李世民的另外一场战斗来说明。公元619年,刘武周命宋金刚率三万军队南下进攻李唐,李世民在山西新绛附近的柏壁驻军防守。李世民认定宋金刚长途奔袭,不利久战,故此坚守不出。终于到了第二年的四月,宋金刚因为粮尽而退,李世民立刻全力追击。宋军无心恋战,唐军节节胜利。在追击过程中,由于推进速度过快,唐军的辎重粮草已经被远远的抛下,谋士苦谏李世民停止追击。但李世民认为,战机难得,一旦放弃,可能会前功尽弃。于是率数千骑兵连续追击了两天两夜,狂奔数百里,终于赶上宋军。唐军势如破竹,一日之内八次攻破宋军防线,歼敌过万;第二天又击破宋军九道防线,宋军终于完全溃败。李世民此战完美演绎的孙子所说的“鸷鸟之击”。静能固守三月,而一旦转入攻击,则迅如雷霆,不可遏制。

“势”的营造,在孙武看来,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择人任势,即要选择合适的人选、抓住战机咬住不放,将胜利不断扩大,直到敌军崩溃。另外一个,则是士卒之勇。战争,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士卒的勇武与奋不顾身才能取得胜利的,在当时的冷兵器时代尤是如此。有了勇气,才能有勇猛无畏的进攻。

当然,除了把握战机外,战场之势还可以精心营造出来,可以通过巧妙地调动敌军来营造己方之势。要善于伪装、善于示弱,即形“乱”而组织严密、看似弱小而内藏精兵;示敌以弱、以利,使敌人按照我方的意愿运动起来,这样,就如同巨木大石从山上滚落一样,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量,就使战争按照己方的设想发展下去。这些都属于战争之势营造的最高境界。

有学者指出,《形》篇与《势》篇从不同角度,将战争力量的建设与战争力量的运用的一般规律做了研究,把握了如何聚形而运势,就把握了《孙子兵法》中核心理论问题。(江贻灿《势义探微》)“关于战争力量准备的诸多范畴,诸如‘道’‘财,‘将’‘兵’‘法’‘卒’‘天’‘地’‘分数’‘形名’等,以及关于战争力量运用的诸多范畴,诸如‘虚实’‘奇正’‘专分’‘久速’‘迂直’‘攻守’‘生死’等,均由‘形’‘势’两个范畴所涵盖、所统率。”陈曦的这段话,或许是对《孙子兵法》中“形”“势”二篇出色的总结。

【原典】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1】,分数【2】是也;斗众【3】如斗寡,形名【4】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5】受敌【6】而无败者,奇正【7】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8】卵者,虚实【9】是也。

【注释】

【1】治众如治寡:治,治理、管理。众,众人。本句指管理很多的人和管理很少的人一样(轻松)。

【2】分数:军队的建制、组织编制等方面的事情。曹操的注释认为“部曲为分,什伍为数”。即按照一定的建制管理军队,就能够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3】斗众:斗,战斗。本句意为——指挥很多人战斗如同指挥几个人战斗一样(得心应手)。

【4】形名:阵形、旌旗、号令等军队的指挥手段。

【5】必:倘若。竹简本作“毕”字,有学者将“毕受敌”解释为四面受敌,亦通。

【6】受敌:受,遭受。指遭受到敌人的进攻或遭遇敌军。

【7】奇正:奇,音qí[,出人意料,令人不测的。奇正指,正常的战术与出其不意的战术相结合。如正面进攻为正,则牵制佯攻侧后突袭则为奇,两者要结合起来。

【8】瑕:音xiá,磨刀石,指坚硬的石头。

【9】虚实:有学者结合“以瑕投卵”,将“虚实”解释为以强击弱。但考虑到上文所提奇正是指战术的奇、正配合,这里也可以将虚实理解为将军形(军事实力)的虚实摸得清楚、配合的好。

【译文】

孙子说:一般管理庞大的军队如同管理小部队,是编制组织的问题;战斗的时候指挥大部队与指挥小部队一样容易的,是军阵、旗帜、号令等通信、指挥的问题。部队若是遭遇敌人的进攻而不失败,是各种(奇正)战术运用的好;军队临战之时,仿佛用石头砸碎鸡蛋一样(酣畅淋漓地击败敌军),是军事实力使然。

【原典】

凡战者,以正合【1】,以奇胜【2】。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3】,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4】,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5】,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6】,孰能穷之?

【注释】

【1】以正合:用常规战法的正面迎击。合,会和、交战。

【2】以奇胜:用牵制、佯攻、突袭、埋伏等非常规的战法取得决定性胜利。作者在此提出了奇正的问题,奇正之配合变化,是势篇的核心内容。

【3】声不过五:古代的五个音阶是官、商、角、徵、羽。作者之意是,虽然基本音调有限,但组合起来,就能够形成变^无穷的音乐。虽然作战的方式就那么几种,但是灵活运用,就会变化无穷。下面的“五色”“五味”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4】色不过五:古代的五种基本色,指青、黄、赤、白、黑。

【5】味不过五:古代的五种基本味道,指酸、咸、辛、苦、甘。

【6】环之无端:端,末端。圆环是没有末端的,比喻具体战术的采用,是随时变化,没有一定之规、不可胜数的。

【译文】

—般作战的时候,用常规战法正面对敌,而用出其不意的战术取胜。而善于奇兵致胜的将领,(战法)无穷无尽如天地万物(不可胜数)、如大江大河(源源不绝)。(就如同)落下又升起的日月,(如同)循环重生的四季(一样无穷无尽)。乐声不过宫商角徵羽五种,搭配起来却有无数音调;色彩不过青黄赤白黑五种,搭配起来却有看不过来的色彩;味道不过酸咸辛苦甘五种,搭配起来却有尝不过来的味道。战斗的形态不过正常与出其不意的战术结合,但结合之后的变化却不可胜数。正常与特殊的战法互相结合(灵活使用),就如同循着圆环上寻找其末端,是根本无从追溯的。

【原典】

激水之疾【1】,至于漂石者,势【2】也;鸷鸟【3】之击,至于毁折【4】者,节【5】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6】,节如发机【7】

【注释】

【1】激水之疾:激,快速的。疾,速度快。句意为。湍急水流的速度之快。

【2】势:有力量、有影响。结合上下文义,在兵法中的势,可以解释为态势、趋势。指通过军事行动、威慑、计谋等,形成迫使敌人按照己方预测行动的大环境。这种综合的、动态的局势,即孙子所言之“势”。

【3】鸷鸟:鸷,音zhì,鹰隼之类的猛禽。

【4】毁折:致命的扑杀,对猎物形成摧毁性的打击。

【5】节:有人解释为距离,指距离紧,发起攻击突然;有人解释为善于把握战斗的节奏、攻击的时机,突然发动迅猛一击。结合本段最后一句,第二种解释比较合理。

【6】彍:音kuàng,指弩弓被拉满待发的状态。

【7】节如发机:发机,扣动弩弓机关,激发弩箭。结合上句可知,此句是指攻击的节奏如同弩箭的击发一样适当、准确而突然。

【译文】

瑞急水流的速度之快,可以把石头冲得漂在水面,这就是“势”;猛禽的攻击,可以摧折猎物,这就是“节”(即突然迅猛的攻击节奏把握)。所以善于作战的人,会营造锐不可当的形态,把握节奏、时机发动迅猛一击。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把握)击发的瞬间。

【原典】

纷纷纭纭【1】,斗【2】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3】,形圆【4】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5】,治乱,数【6】也;勇怯,势【7】也;强弱,形【8】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9】;予之【10】,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11】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12】,故能择人而任势【13】。任势者,其战人【14】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15】则静,危【16】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1】纷纷纭纭:形容旌旗混乱的样子。纭纭,多且乱。

【2】斗:战斗。

【3】浑浑沌沌:模糊不清,指混战中敌我双方交杂在一起,无法分辨的样子。

【4】形圆:一种解释是指保持好圆阵的阵型,这样就可以四面迎战。另外一种解释是指,军队的部署衔接有序、得当,所以看上去混乱,但实际上运转流畅。

【5】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此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在一定情况下,军队的齐整会演变成混乱、勇气会演变为怯懦、强大会变成弱小,强调乱治、怯勇、弱强的相互转化。另外一种解释认为,只有指挥高明的军队才能示敌以“混乱”、勇敢无畏的军队才能示敌以“怯懦”、强大的军队才能摆出“弱小”的假象。结合后文中“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的意思,后面这种解释,似乎更加准确。

【6】数:指军队的建制、管理、指挥等方面的事情。

【7】势:态势、趋势。

【8】形:呈现出来的军队的外在可感的形象。

【9】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善于调动敌人军队的,是把虚假的“形象”显示给敌人,所以敌人必然按照我方的心意行动。

【10】予之:给予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样敌人一定会来夺取。

【11】卒:勇士。

【12】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追求态势的营造,不苛求自己的下属、士兵。责,苛求。人,士兵,引申为自己的下属。

【13】择人而任势:选择合适的士兵、下属,根据他们的能力(即根据现实情况)来借助整体态势。任,本意为承担,此处指凭借、借助,有主动借助外部条件的意思。

【14】战人:指挥士兵作战。人,士兵。用法同《形篇》末段的“战民”。

【15】安:安稳,指平稳的地方。

【16】危:危险,指陡斜的地方。

【译文】

(战场上)混乱不堪,战局看似混乱但指挥要(有法度)不混乱;(战场上)敌我交错、形势不明,但能全面自如应对各种情况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指挥有序才能(用)混乱(迷惑敌人),军队士气高涨才能故意装作怯懦(欺编敌人),力量强大才能装作弱小(引诱敌人)。有序无序,是军队组织调度的问题;勇敢怯懦,是战斗态势(营造)的问题;军队强弱,是军队实力(呈现)的问题。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将领,制造假象诱骗敌人,敌人必定为其所引诱;给敌人一些想要的利益,敌人必然会接受(而被引诱露出破绽:);以利益来调动敌军,以军卒来(伏击)解决敌人。

善于作战的将领,要把握战斗的态势节奏,不苛求部属。所以能恰当地选择人选(分配任务),巧妙地根据态势而战斗。善于把握、营造态势战斗的将帅,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木石滚动起来一样(不可阻挡)。木头、石块自身的性质,放在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会滚动;方的形状容易静止,圆的形状会滚动不停。所以,善于用兵的将领所营造的战争态势,就像从高山上滚落的圆石一样(不可阻挡),这就是(战斗的)“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