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第一·二章》
这是《论语》中第一次出现“仁”字,并且第一次讨论“仁”的本质。“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在《论语》中共出现过59章109次,定义也有多种。从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和从不以仁者自居来看,“仁”应该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有子,是孔门三期的学生,和曾参一辈,名若,字子有,有子是尊称。据说他人很老实,道德好,老师喜欢,还长得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没有偶像,众弟子以有若为“尸”(扮演死者的活人),公推他代孔子,受弟子朝拜。有子在这里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也许是对孔子整个“仁”的概念的一种发挥,或者说是一家之言。
孝悌的主体,是小人,即儿子和兄弟,对象是老子和大哥。《论语》中强调“孝悌“,但更强调“孝”,毕竟“老子”更重要,更有权威。《论语》关于“孝”有多处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顺”,不违背老子的意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第二个要养老,第三个要敬老。而且,孔子认为敬比养要重要得多,“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不敬而养,几乎无法言说。以“犬马”来说事,并不是指向“老”,是应该“尽孝”的“小”。这也许就是孔子说话的艺术。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这个命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伦理观念有很大关系。冯友兰先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农只有靠土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作为士的地主也是如此。除非他有特殊的才能,或是特别地走运,他只有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他的子子孙孙继续生活的地方。这就是说,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了中国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的合理,或者就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由是观之,把最高理想的“仁”与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孝悌”统一起来说,是有深刻的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的。
一个不能做到“孝悌”的人,如何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很难想象。不爱自己最亲的人,推而广之要爱别人、爱天下人,难!或者说,没有可能!这样的人,爱的只是他自己。
孝道,在世界文化中独一无二,充满着人文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