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之为知之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之为知之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渐长之后,他们的父母便将“懂事”“聪明”一类的要求强加于他,渐渐地就会生出“不知为知之”的心理。殊不知,这种心理会影响了他的一生,也会害了他的一生。一辈子没有出现过“不知为知之”的人恐怕很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便自以为知。尤记在一次考试的作文中,我为“引经据典”,说明伯乐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将李白《与韩荆州书》,写成“与韩潮州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第二·十七章》

这两句话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它揭示了一种精神,就是实事求是。

人为什么会产生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掩饰、牵强一类的心理,大概是虚荣心所致。童言无忌,儿童善讲真话,是因为他很少受到讥笑。渐长之后,他们的父母便将“懂事”“聪明”一类的要求强加于他,渐渐地就会生出“不知为知之”的心理。殊不知,这种心理会影响了他的一生,也会害了他的一生。一辈子没有出现过“不知为知之”的人恐怕很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把这种程度无限扩大,用于人事学问的各个方面,则有点面目可憎了。

我自己老犯这样的毛病。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便自以为知。尤记在一次考试的作文中,我为“引经据典”,说明伯乐对于人才的重要性,将李白《与韩荆州书》,写成“与韩潮州书”。后来一查,韩潮州乃韩愈,其生年晚于李白写此信时间60多年,真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贻笑大方。也正是这一字之差,把自己的家底亮了个精光。

知自己所“知之”,也许容易些;知自己所“不知”,更困难。睁眼说瞎话,自欺而欺人,哗众取宠,不懂装懂,甚而夸大其辞,无中生有,在目下的中国,绝非个例。这样做其实不是“聪明”不是“知(智)”,充其量是“小聪明”“小伎俩”而已。学习知识要有谨严、求实的态度,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做事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