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第九·十九章》
这一段话,历代以来,注家各有看法。
有人说,这是孔子告诫弟子们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用土堆山,本来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如果不坚持,即使只差一筐土就能堆成,自己如果停下来,也会功亏一篑。但若能锲而不舍,既就是在平地上仅仅倒了一筐土,总有一天必然会堆土成山。这正是《孟子·劝学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和《列子·愚公移山》之意。君子进德修业,任重而道远,要自强不息,精进不止,死而后已。
也有人说,这是孔子强调“为仁由己”。如果不想去做了,即使已经做了很多,自己想停下来,就停下来。但如果自己想去做,即使才刚刚迈出第一步,前路虽远,但还是要坚持走下去,体现了夫子对弟子们的鼓励和对自己的自信。还有一种解释,堆土成山,无论情况如何,如果应该停下来,就停止;如果应该前进,便前进,强调的是“唯义与比”。合“义”则进,不“义”则止。
联系孔子的整个思想和一生的行为看,把这段话理解为夫子强调为学求仁要坚持不断,不可中道而废,应该说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这与儒学所一贯强调的学而不厌、精进不止、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精神相一致。但仔细琢磨,孔子用了两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用“为山”和“平地”(我觉得应该理解为平田整地,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这件事贯穿于整个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不能仅仅局限地理解为在平地上堆土为山,并且,“为山”和“平地”是完整对应的两件事)作比喻,用“未成(虽覆)一篑”作假设(重点在“一篑”上,量变引起质变),用“止”和“进”为结果,那么“吾止也”和“吾往也”便是“止”和“进”的直接原因,其重心在“吾”上,是主观占主导地位。由是,我觉得把这段话理解为孔子强调”为仁由己“是比较合理的。
孔子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三十章》),仁德并不是遥远的事,我想它,它也就来了。当颜回问“仁”时,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克己复礼”,并且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颜渊第十二·一章》),“我”是“仁”的主体,是否成“仁”在我而不在人,其止其进,其成其败,也在我而不在别人。罗曼·罗兰也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但很难征服自己;圣人很难征服天下,却能征服自己。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把握自己。然而,即便是圣如夫子者,只能这样讲讲而已,很多事,并不是个人能够主宰得了的。
“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也许,孔子说这些话的时候,并没有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么复杂,只是高山流水、知音不遇的感叹,或许仅仅只是一个感叹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