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路第十三·四章》
早年间,我在一篇《寻根絮语》的随笔中说:
《论语》中有《樊迟请学稼》一则,是我读到的有关樊姓记载最早的一个。孔子说他种庄稼不如老农,种菜不如老圃,大概是实情。但樊迟出来后,他在背地里说的那一句“小人哉,樊须也!”实在是一句凉透人心的话。不种庄稼不种菜,不吃五谷杂粮,再好的道德礼仪,高头讲章,岂不是无稽之谈?好在后人多少还为樊迟挽回了一点面子。唐朝韩愈有诗云:“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尽管表达的是一种弃仕务农的愿望,但终归不再认为种菜种庄稼是小人之举了。
现在再看这段话,还有一种会心微笑的感觉。
樊迟小孔子36岁。孔子因 “种庄稼”而骂其为小人,并不是因为樊迟真的在品行上有问题。他也曾问过孔子仁,问过崇德辨惑,应是一个有志于“仁德”的人。关于孔子为什么骂他,历代都有人做过各种分析。南朝梁人皇侃认为:“‘小人’是贪利者也,樊迟出,孔子呼名骂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迟在孔子之门,不请学仁义忠信之道,而学求利之术,故云‘小人’也。”并引李充认为:“将恐三千之徒,虽同学圣门,而未能皆忘荣禄、道教之益,奢情之患切,箪食不改其乐者,唯颜回堪之耳。迟之斯问,将必有由,亦如宰我问丧之谓也。”(《论语义疏》卷七,转引自栾贵川《论语教程》第367-368页)这表明,樊迟和孔子的政见不合,或者说樊迟对孔子的政治主张有着严重的质疑。樊迟认为,只有躬耕力田,才有天下太平。孔子却说,只要当领导的都喜欢“礼”、“义”、“信”,就能够吸引民众,哪有还用得着种庄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神农就是重农的象征。《汉志》九流十家就有农家,农家的经典是《神农》。非农而天下不能稳。孔子对“稼圃”之事也并不是全盘否定,他对“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的观点也曾深以为然(见《宪问第十四·五章》)。但孔子不喜欢樊迟这个人,也不喜欢他讲的那一套。樊迟请学稼圃,其意还是在为政上,并不是真正要成为老农老圃以谋生。孔子故意以“不如老农(老圃)”来拒樊迟所问,是因为他理想中的政治图景不是以稼圃来治理,而应该以“仁德”和礼义信来治理。故此,他宁可背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骂名,一生乐此不疲。
孔子总是把自己作为统治阶级的精神导师,但他却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政治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