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第二十·一章》
孔子说,不懂得命道,不能成为君子;不知礼,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不知道先贤之言,就不知道怎样做人处事。
这是《论语》终篇所讲的三层意思。命、礼、言三者,是孔子所有思想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点。
命者,天命也,亦可以理解为时势。天道不可违,人不能违背规律而地存在着,也不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和所处的环境而存在着。但人,要懂得自己肩负的使命,要为实现这种使命去奋斗、去努力。虽然有时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
礼者,礼乐也,乃“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把心中“仁”的大旗高高地树起来,时时通过道德、礼乐等诸种规范的行为的做事做人,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才可能成器成事成才。
言者,有别人之言,有己之言,更有记载在典籍中的先贤之言,文化历史的通称。鸦片战争前,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很有研究。他研究这段历史得出一个重要的教训:“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史在言中,文化在史中。
此三者,已于前详解过,此处只概其要略。有学者指出,《论语》始于《学而》终于《尧曰》,是由“孔子三问”始,以“孔子三知”终,以尊学始,以知命终。学是当务之急,尧牵引着道统的根源。《论语》全书,首尾遥相呼应,贯穿着一条由当下通向古老的精神源头的意义逻辑,究其要义,是在君权中注入了民本的思想,在仁学中讲求中道,给予后儒“学以明道”的深刻启示,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儒学典籍的著述形态,“其意一也”(见杨义著《论语还原》上册十七章)。这种理解也颇值得重视。
司马迁说:“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钱穆老说:“后世欲知孔子,舍从《论语》之语言文字求之,又将何从?记者将此章列为《论语》之最终,其亦有俟诸百思乎!望之深,而忧其不得于言,用意远矣”。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我们需要孔子。时代需要孔子。世界需要孔子。
孔子,永远与日月同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