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北部的虎石台是一个充满传说的地方。虎石台翻译为蒙古语是“有芦苇的地方或芦苇茂盛”的意思,清朝时期是蒙古人牧马的地方。关于这个地名的由来有不同说法。相传,此地原来叫“虎死台”,后来改名“虎石台”,其中包含着三段打虎的故事。
一说这里从前是一片森林,常有猛虎出没。有一次,一位武艺高强的青年猎人追逐野狼来到林中,在一块石台上休息,突然,一头斑斓猛虎从林中窜出,咆哮着腾空扑来,猎人赶紧抛出猎叉,猛虎身中猎叉,张着血盆大口袭来,猎人却机智地利用石台与猛虎周旋,并张弓搭箭,一箭正中猛虎咽喉,之后又射一箭,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老虎趴在石台上不动了……
猎人看中了射死老虎的石台子,认为这地方很吉祥,是块福地,便在附近安了家。事情传开了,许多乡亲也迁来此处居住,并起了个村名叫“虎死台”。
二据地名档案载,明末清初,努尔哈赤率部战胜明军后,路过此地,因听说当地有一只猛虎经常伤害百姓,便在村东南烽火台附近将这只猛虎打死,得名“虎死台”。1905年,修建中东铁路设火车站,取其谐音“虎石台”。1983年在此设镇,名称沿用至今。
满族人以“骑射”为民族之本,尤其以射虎为骄傲之事。
三据“宁王伏虎碑”记载,位于盛京(沈阳)附近十五千米处有个地方叫“虎石台”。100多年前,在吴三家子东侧,树有一块青石玉碑,高约3米,宽1米,上写楷隶大字“宁王伏虎碑”。碑文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正面汉字,背面满文)。上面记载了约200多年前雍正皇帝的侄儿宁王伏虎的一段故事。
一天,宁王率众来到吴三家子狩猎(当时此地为皇家狩猎之所,称为禁苑),可整整一天,不见收获,眼见夕阳西下,宁王见手下人多生倦意,便挥手赶他们回城去了,只留三个贴身亲随。这时,忽有一阵凉风吹过,侍从大惊,在不远的树丛里,有一只猛虎出现。宁王是当时有名的大力士,他不但勇武过人,且又精通各般武艺,于是,宁王率先同老虎打斗起来。最后,终因三人奋搏而致虎于死地。雍正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命在宁王伏虎之地塑一块宁王伏虎石,石上刻有宁王伏虎图案。并在伏虎石的西侧立一块青石玉碑,石碑上记载了宁王的功德与勇武。因当时将伏虎石立在一高高的石基台上,故后人即称此地为“虎石台”。
虎石台东面是迤逦的长白山山脉,北面蒲河经过,西面有条龙脉高地,中部是哈大铁路。虎石台的夏季很凉快,冬天更美,尤其是雪后日霁,天空蓝得一碧如洗,白云飘在远处的辉山顶上,寒风烈烈,真是道不尽的北国风光。
虎石台不仅有御赐地名的传说,还埋葬着一位皇姊——康熙皇帝的姐姐翠花公主。顺治皇帝一生共有八儿六女,但是有五个女儿都在幼年夭折,最大的不过活了6岁,唯一一个成年的女儿便是翠花公主。翠花公主自幼聪颖可爱,长大后更是贤良淑德,被孝庄皇后视为掌上明珠。当时鳌拜权倾朝野,孝庄皇后为了拉拢鳌拜忍痛割爱将翠花公主嫁给鳌拜侄儿讷尔杜。后来少年康熙智擒鳌拜,讷尔杜也受到牵连被贬回原籍,翠花公主随夫回到盛京,成了政治牺牲品。多年之后康熙出关打猎,邂逅胞姐,感慨万千,因怜惜胞姐处境,遂将讷尔杜调回京城,翠花公主得以重回帝都。怎奈其红颜命薄,没有几年讷尔杜英年早逝,翠花公主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撒手人寰,时年33岁。康熙伤心不已,派人将姐姐灵柩运送到鳌拜家族坟茔地,用八眼半透龙碑厚葬(清制九眼墓碑为最贵,八眼半次之),并亲自为翠花公主撰写碑文,追封其为恭悫长公主,即具有宽和恭谦美德的公主。
翠花公主的墓在沈北新区虎石台境内的治安村。治安村原名翠花屯,据新城子区志记载,当年这座坟墓背倚高丘,前有小河湾,坟势隆起,涂以白垩。翠花墓碑前建有影房,房内中央挂着丝绸画公主御影像,坟四周有石杆环绕,石栏外松柏参天,坟地颇为壮观。可惜现在影房和墓碑都被毁坏。因为翠花公主墓建在山坡处,自然向坡下滑动了大约20米。当地的百姓都说,这是翠花公主思念远在北京的奶奶、爸爸和弟弟了。治安村的村民都是当年为翠花公主守灵的人的后代,本姓那拉,后来改汉姓包或杨,当地村民都说:“包杨本一家,以前姓那拉。”每年清明,村民都是自发的去给他们世代守护的翠花公主扫墓。
历尽数百年的沧桑,孝庄、顺治、康熙、鳌拜等风云人物早已载入史册,任后人评说。而翠花公主也已尘封在历史的档案中,被世人所淡忘。谁晓得那荒坟枯冢中竟是帝胄皇姑,谁晓得数百年前有一个公主有着如此的坎坷命运。她的陵园早已遭到破坏,残破不堪,她的经历也许会变成老婆婆哄孙儿的故事。
光阴似箭,荒道旁被人遗忘的翠花公主墓在夕阳中默默见证着如烟往事……
雍正帝“朕知道了”的御批,如今已经天下闻名。
《雍正行乐图》中,雍正帝穿上了西洋人的服饰、戴上假发猎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