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诗歌,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从《诗经》到楚辞,从楚辞到唐诗,从唐诗到宋词,从宋词再到元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诗歌文化遗产。它是全球诗歌艺术中一座金碧辉煌的宝库。在这座艺术宝库中,唐诗宋词又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是两座不可逾越的诗歌艺术高峰。中国古代诗歌,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乃至在其内容涉及的范围上,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诗歌所不可比拟的。它将我们汉语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发挥到了极致,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继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我们发展本民族诗歌、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诗歌艺术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现代派诗歌日趋衰落的情况下,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改变中国诗歌的现状,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继承、发扬我国的诗歌艺术传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有非常丰富、优秀、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诗歌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诗歌不计其数,在思想上、内容上、艺术上都有其他国度、其他民族的诗歌所不能比拟的价值。特别是我们的唐诗宋词,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在世界诗歌艺术中一枝独秀,其他国家的诗歌是望尘莫及的。因此,继承并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责无旁贷。
第二,继承、发扬我国的诗歌艺术传统,是当前推进“诗歌教育工程”、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和重要途径。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样式,几千年来,它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包罗万象,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最集中、最生动的载体。自古以来,诗言情,诗言志。诗歌可以“兴、观、群、怨”(孔子语),可以“诲贪暴臣,感悍妇仁,劝薄夫淳”(白居易语)。因为诗歌有如此作用,所以它是我们当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1999年,中华诗词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并召开了“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的专题研讨会,明确指出:诗词文化教育是我国目前素质教育中一个亟待加强的方面,是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素质的千秋大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古典诗词越来越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被党和政府日益重视、被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和教育内容。人们在学习、钻研、创作、欣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优秀诗人们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从而不知不觉地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三,继承、发扬我国的诗歌艺术传统,是结合汉语的特征和长处,研究、探讨、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诗歌艺术的需要。格律诗词是中华诗歌艺术发展的巅峰,是唐宋时期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唐宋时期的格律诗词能够几千年脍炙人口、流传不衰,其主要原因是格律诗词的格律符合汉语独有的节奏、声调特征,读起来节奏整齐、音律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既便于记忆、背诵,又能使人感受到音乐美。现在的人,能完整背诵一首现代自由诗的不多,而能背诵唐宋格律诗词并对之深感兴趣的人则不计其数,由此我们便可知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艺术生命力。
第四,中国古典诗词艺术对于改变当前中国诗坛现状、发展当代中国诗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中国诗坛中,有一种令人感到遗憾的现象: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当代诗人丢掉了汉语自身所具有的有节奏、能押韵、标点符号表意丰富等优点,盲目崇拜、追求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醉心于创作那种不打标点符号、不讲押韵,甚至不讲节奏、不讲汉语组合规律的“当代自由诗”,不是诗言志、诗言情,更不是“诗三百篇,大抵圣人发愤之所为作”,而是无病呻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此,不少当代的诗歌,读起来诗歌不像诗歌,散文不像散文,不知所云,味同嚼蜡。从中国当代诗歌没有多少人愿读、愿看,更没有几首诗歌能脍炙人口,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的现状,便知当代中国诗坛的悲哀了。难怪有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诗歌已逐渐走入“死胡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最基本的途径还是从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去汲取营养,去创作和发展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时髦,追求标新立异。中华古典诗词,便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一块最肥沃的土壤。
综上所述,学习、创作和鉴赏中国古典诗词,不但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文学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更是挽救当代诗歌的颓境,探索符合汉语特点、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现代诗歌新途径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