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种韵文,韵文必须具有韵律感,而具有韵律感的基本标志便是押韵。本节主要介绍韵及押韵的有关基础知识。了解这些基础知识,不但对学习与创作古典诗词是必要的,而且对学习与创作现代自由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押韵的概念
所谓“韵”,是指汉字读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组成的部分。我们知道,汉语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其中,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便是指声母和声调以外的部分,即韵母部分。而诗歌中的“韵”,在现代汉语中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韵”是指整个韵母部分,包括“韵头、韵腹、韵尾”;狭义的“韵”则是指韵母中的“韵腹、韵尾”。诗歌中所说的“韵”,一般指的是后者。
这里关键是要注意古代的“韵”。古代没有汉语拼音,“韵”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古人把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集中起来,归为一类,称为一个韵部,简称为“韵”。凡韵部相同的字都可以互相押韵。
古代的韵部与声调有密切的联系,古人归纳韵部的标准,除了读音相同相近,就是声调。古代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读音相同、但声调不相同的字,是不能归为一个韵部的。例如,“冬”“董”“送”的读音相同,韵母都是“ong”,在现在看来是绝对押韵的字,但是,“冬”是平声,“董”是上声,“送”是去声,在古代就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韵部。古人从每一个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这个韵部的代表字,称为“韵目”。如“东”“同”“童”“中”“宫”都是平声字,属于同一个韵部,选出“东”作其韵目,称为“东”韵,于是“东”“同”“童”“中”宫”就同属于“东”韵。“董”“孔”“桶”“汞”“翁”都是上声字,属于同一个韵部,选出“董”作其韵目,称为“董”韵,于是“董”“孔”“桶”“汞”“翁”就同属于“董”韵。“送”“贡”“弄”“冻”“控”都是去声字,属于同一个韵部,选出“送”作其韵目,称为“送”韵,于是“送”“贡”“弄”“冻”“控”就同属于“送”韵。
韵部在戏曲中又称为“辙”,意即“车轮滚动后碾出的轨迹,……当它被升华为美学的特质后,就成了‘火车开行的轨道了’。‘脱轨’是要付出美学代价的”[7]。后来在清代民间,“辙”也通常用来指诗韵,如押韵中常提到的“十三辙”“十八辙”等。
了解了以上有关“韵”的知识,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解释什么是“押韵”了。
押韵,在现代汉语中就是指在韵文(主要是指诗歌)中,在句子相同位置上(一般是最后一个字上),都使用韵母(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字,使得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押韵是指在句子相同位置上使用同一个韵部的字的现象,又称为“叶”(音“xié”)
在诗歌中,第一处押韵的字称为“韵脚”。一般来说,后面押韵处的字必须是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不押韵。
对于“韵脚”,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诗歌中凡押韵处的字都叫“韵脚”。如百度网在解释“押韵”的概念时便说:“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吕进在《中国现代诗体论》中也说:“什么是押韵?押韵就是在诗行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者相似的字(即韵字,又称‘韵脚’),以期达到音调优美和谐的效果。”我们这里采用前一种说法,只将第一处押韵的字称为“韵脚”。
写诗填词时,按照古人的韵部来押韵,叫押古韵;按照今天汉语拼音的韵母来押韵,叫押今韵。
押韵的目的是使诗歌便于吟诵、便于记忆,具有韵律感、音乐美,吟诵起来朗朗上口,音律和谐。
我们在讲律诗的押韵时,主要是从押今韵的角度上来讲的。原因有二:第一,现代人对古代韵书的韵部已经十分陌生,而且古音与今音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今人作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背古代的韵书,去按照古代的韵部来进行押韵。第二,诗歌押韵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诗歌读起来音律和谐,不拗口,便于吟诵。只要达到了这一目的,不管是古韵还是今韵都是可以的。相比之下,今韵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学习起来更容易掌握,也更加适用。而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一些古代读起来押韵的字,现代读起来不押韵了。如果一定要按古韵来押韵,创作出来的诗歌读起来反而会觉得拗口了。因此,我们主张按今韵来押韵和分析诗词中的押韵情况。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押韵的字是“秋”“流”“舟”“留”,四字的韵腹韵尾都是“ou”,押的是“侯”(ou)韵。
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概念中所说的“在句子相同位置上都使用韵母(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字”,是就一般规律而言的,不包含特殊情况。在汉语拼音38个韵母中,除了“en”“in”“eng”“ing”以外,其他都适用于一般规律。而“en”“in”韵腹不同,仅韵尾相同,但同属“痕”韵;同理,“eng”“ing”同属“庚”韵。这就是例外的情况。其中又要注意,“en”“in”和“eng”“ing”的韵尾不同,又是两个不同的韵部。可见,对这四个韵母的归类,主要是根据韵尾相同的标准来定的。
押韵,是汉语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从汉代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诗歌,没有不押韵的。正因为有了押韵现象,汉语的诗歌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能够给人一种音乐上的美的享受。我们创作诗歌,特别是创作现代自由诗,虽说不要求必须押韵,但应该尽量押韵,不能随意抛弃汉语诗歌的这一重要特征和长处。正如吕进在《中国现代诗体论》中所说:“不懂音韵的人在中国很难被称作诗人”[8],“没有音韵,自由诗就‘自由’成了散文”[9]。
创作格律诗,要求必须押韵。只是没有必要再按照古韵部去押韵,可以根据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原则来进行押韵。但这要和平仄的使用统一起来,如果是按旧声调算平仄,那么,押韵也应按古代韵部(一般以《平水韵》为标准)押韵;如果是按今声调算平仄,那么就应按今韵(十四韵或十八韵)押韵。
二、押韵的作用
押韵,是中国诗歌固有的特征,也是中国诗歌较之国外诗歌特有的长处和优点。中国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同时便于记忆、吟诵,给人以音乐上的美感。中国的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历经千百年而盛传不衰、家喻户晓,是因为押韵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现在的人创作的诗歌,基本上都是那种不打标点符号、不押韵,甚至不讲语句通畅、意思连贯、逻辑清晰的诗歌。这种风气是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西方诗歌本身是讲究押韵的,只是由于其自身语言特征的原因,与汉语诗歌的押韵完全不同。特别是被翻译成汉语后,基本上就不押韵了。此外,西方语言中没有汉语中这么丰富的标点符号,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语调、语气,而是基本上只以“ . ”号断句。于是,在西方诗歌中,便形成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不打标点符号、不讲押韵的诗歌形式。这种诗歌形式,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自由诗诗坛中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还不是当时诗歌的主流。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文学思潮的大量涌进,这种诗歌形式更多地被中国的一些诗人们所接受、所模仿,于是逐渐形成了目前汉语中这种不打标点符号、不讲押韵的现代诗歌形式,并且愈演愈烈。当今中国的现代自由诗诗坛,几乎全被这种表现形式的诗歌所占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种押韵的、有标点符号的自由诗几乎成了凤毛麟角。此外,在意义的表达上,追求这种诗歌形式的诗人们还认为,标点符号和押韵束缚了作者与读者的想象空间,使他们不能自由地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去创作,去回味,因此束缚与阻碍了诗歌的发展。而这种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押韵规则束缚的诗歌则能够给予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使他们在创作上思路更加自由,同时也能够给读者以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使他们去揣摩、去想象这种诗歌的言内之义和“言外之音”,甚至像西方现代画派中的泼墨画派一样,你看它像什么,想象它像什么,它就是什么。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使诗歌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甚至更加深邃深奥,富有哲理,具有艺术魅力。殊不知,这样做使中国当代的诗歌少了高雅的气质、生动的意象、抒情的诗意、优美的韵律,读起来不再朗朗上口,听起来不再富有韵味,更不便于记忆、吟诵;使得当今中国的现代自由诗既不像唐诗宋词那样能够让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也不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那样为人们所喜爱,更不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贺敬之、郭小川、流沙河、李瑛等人的诗歌那样为人们所传诵,甚至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朦胧诗派的诗歌都比不上,那时还有苏婷、北岛、海子、顾城等一些著名的诗人为人们所熟悉,还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弧线》等一些著名的诗歌为人们所喜爱。而当今的中国诗坛,影响较大、能够为人们所熟悉的诗人以及能够被人们所喜爱、所传诵的诗歌则微乎其微。
因此,这种诗歌形式以及那种不讲词语之间的意义联系、逻辑联系,盲目追求西方诗歌以意象为主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当代诗歌逐渐失去了广大的受众,走上了下坡路,甚至像有的评论家所说的:中国诗歌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为此,我们认为,创作诗歌,应尽量创作押韵的诗歌,特别是创作古典诗词时必须押韵。当然,我们也不反对创作不押韵的现代自由体诗歌,但一定要用诗的语言进行创作,使之富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诗的美感。
三、押韵的分类
押韵的分类古今基本相同,都分为押宽韵和押窄韵(古)(今称为押严韵)两类。
就古代而言,押韵部字数多的韵叫押宽韵;押韵部字数少的韵叫押窄韵。
就现代而言,押宽韵是指不要求韵头相同,只要求韵腹、韵尾相同的押韵;押严韵是指韵头、韵腹、韵尾都必须相同的押韵。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押韵的字是“裳”“狂”“乡”“阳”,各字的韵母分别是“裳(ang)”“狂(uang)”“乡(iang)”“阳(iang)”,它们的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尽相同,因此,就现代汉语而言,此诗押的是宽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押韵的字是“千”“念”“前”“边”,各自的韵母分别是“千(ian)”“念(ian)”“前(ian)”“边(ian)”,它们的韵头、韵腹、韵尾完全相同,因此就现代汉语而言,此诗押的是严韵。
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有的字在现代人看来,韵头、韵腹、韵尾完全相同,绝对属于押韵的字,但在古代则读音不同或声调不同、属于不同韵部的字,是不能用来互相押韵的。如平水韵“一东”“二冬”两个韵部,前者包含174字,后者包含120字,用现在的读音来衡量,“东”“冬”的韵母都是“ong”,完全押韵,但在古代,它们的发音则有所不同,不属于同一个韵部的字,不能用来互相押韵。而有的字,用现代的读音来衡量,韵腹、韵尾并不相同,是不能互相押韵的;但在古代,则读音相同,是属于同一韵部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首诗中,“斜”与“花”“家”押韵,而“斜”的现代读音为“xie”,而“花”“家”的现代读音为“hua”“jia”,韵母不同,互不押韵。但在古代,三字同属“麻”韵(“斜”的古音为“xia”),是押韵的。其他如“雨”“许”(“ü”韵)和“舞”“鼓”(“u”韵)等现在看来都是不押韵的字,但在古代读音相同,是同一韵部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对于这种情况,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应该注意。
由于用来押严韵的字数较少,押韵比较困难,因此作诗的人一般都押宽韵。
四、押韵的规律
押韵的规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讲:一是诗歌押韵的一般规律,二是格律诗押韵的规律。
1. 诗歌(主要是指自由诗)押韵的一般规律
(1)句尾押韵,又叫每句押韵。即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这种规律一般体现在不止两行一句的现代自由诗歌中,如郭沫若的《炉中煤》:
一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烧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
例中第一段第一行为一句,二、三行为一句,后两行为一句,押韵处为“郎”“量”“样”,押的是“ang”韵;第二段同样,押韵处为“郎”“莽”“肠”,押的也是“ang”韵。(整首诗押的都是“ang”韵)
(2)偶行押韵,又叫偶句押韵。这里的偶行指的是双行。偶行押韵即二、四、六、八、十等双行押韵。在格律诗中,以及在多数现代自由诗中,一般都是以两行作为一句。偶句押韵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两行一句的诗歌中。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边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例中第一段的“来”“彩”押韵,押的是“ai”韵;第二段的“娘”“漾”押韵,押的是“iang”韵。
(3)每段押韵,即每段的最后一字押韵。这种规律一般体现在四行一段的诗歌中。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它》: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教我如何不想她?
例中每段最后一字都是“她”,押的是“a”韵。
(4)两行一韵,即两行换一个韵。这种规律一般体现在“信天游”诗歌体裁中。这种诗歌体裁的特征是两行为一段,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
例中第一段的“仙”“山”押的是“an”韵;第二段的“美”“水”押的是“ei”韵;第三、四段的“重”“城”“城”“中”押的是“ong”“eng”韵(二者属同一个韵部)。
(5)押交韵,即奇数行与偶数行分别押不同的韵,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例中第一段一、三句押的是“ou”韵,二、四句押的是“ua”韵。第二段一、三句押的是“ing”韵,二、四句押的是“ian”韵。
(6)不押韵,这种诗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的自由体诗歌中也有不少。如叶挺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 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 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也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将在烈火和热血中
得到永生!
再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 格律诗押韵的规律
律诗的押韵是比较严格的,它有如下一些规定:
(1)一般只押平声韵,即首联对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不能是仄声。(古代极少数律诗也有押仄声的现象,但这是不规则的。)
(2)一般是偶句押韵(注意,这里的“句”指一行),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后面的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之处,要与第二个字的韵部或韵母相同,古代叫“叶(xié)韵”,简称为“叶”。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韵脚,平声。“流”“楼”“舟”叶韵,押的是“ou”韵。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残”,韵脚,平声。“干”“寒”“看”叶韵,押的是“an”韵。
(3)必须一韵到底,中途不准换韵。
以上三条规律,简而言之,分别是押平声韵、偶句押韵、一韵到底。
此外,格律诗首句的最后一字与韵脚(第二句最后一字)的韵部或韵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首句最后一字与第二句韵脚同韵的,称为“首句入韵”。首句入韵的格律诗比首句不入韵的律诗读起来音律更和谐,如上面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就是首句入韵的律诗。
五、关于押韵的几个问题[10]
(一)格律诗押韵的戒忌
古人在格律诗押韵的问题上,还有不少戒忌。这些戒忌的多少各说不一,大同小异,有提八忌的,有提十忌的,还有提十三忌的。这些戒忌虽然是针对古代律诗押韵而言的,但对于我们今天创作律诗来说,大部分仍然有用。这里,我们从忌得最多的“押韵十三忌”中挑选一些今天仍然应该注意的戒忌进行简单介绍。
(1)戒出韵,即在律诗中用来押韵的字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押韵”。古人作诗,都是按照韵书中规定的韵部来押韵的。用来押韵的字,只能是同一个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又叫“落韵”“窜韵”“走韵”。这是古人写作律诗的大忌。在古韵中,有的韵部读音十分相近,如“一东”中的“东”“聋”“中”“忠”“虫”“宫”和“二冬”中的“冬”“农”“宗”“钟”“从”“恭”,今天读起来完全相同,无任何区别,但在古代就属于不同的韵部,不能互相押韵,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韵”。如元稹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诗中,“宫”“红”同一韵部,属“一东”韵;“宗”属“二冬”韵。这就“出韵”了。
“出韵”在古体诗中允许存在,在格律诗中则是不允许的。特别是在科举考试中,如果出了韵,无论诗写得再好也是不合格的。不过,一首律诗是否“出韵”,还要根据不同时代的韵书对韵部的归类而定。如“声”字在唐代既属于“八庚”韵又属于“九青”韵;而到了宋代,它就只属于“八庚”韵,不再属于“九青”韵了。因此,“声”在唐代与“九青”韵的字互相押韵,不算“出韵”,而在宋代就算“出韵”了。
现在创作律诗,不按古韵而按今韵,而今韵也是有韵部的,如上面“古韵与今韵”一节提到的《中华新韵》《诗韵新编》中规定的韵部。如果用不是同一韵部的韵母来押韵,也叫“出韵”。创作格律诗,必须要押韵,因此,“出韵”对于格律诗创作来说,依然是诗家大忌,否则就会使你创作的律诗显得“不押韵”,读起来拗口。例如,《丙戌秋观甲秀楼》:
甲秀阁前秋水过,南明河畔野鸭飞。往昔繁景几时去?今日古楼依旧立。雨打风吹经历过,沧桑巨变向何归?阁中贵子今何在?槛外长河空自流。
这是学生的习作,写得好坏且不去论它,只看其押韵:本诗韵脚是“飞”,押的是“ei”韵,如以《中华新韵》的十四韵为标准,属“微”韵。后面四、六、八句押韵处分别是“立”(“i”,齐韵)、“归”(“ui”,微韵)、“流”(“iu”,侯韵)。四、八两句与第二句不押韵,属于“出韵”现象,读起来不顺口。按照律诗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的格律规定,这首诗是不合押韵规律的。
这种“出韵”(不押韵)的现象,在初学者特别是年轻的初学者创作的律诗中是比较普遍的。因为现在的自由诗基本上不讲究押韵,因此多数年轻人不知道押韵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该怎样押韵。因此,我们学习律诗,一定要掌握押韵的有关知识,以免在创作时“出韵”。
(2)戒重韵。重韵是指在一首律诗中,两次使用了同一个字来押韵的情况。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叫“重韵”。创作律诗时,应当力求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否则就会使诗歌的韵律变得单调、重复。例如,《忆惜》:
他朝已去空芳赏,衰盛独酌不可言。东风拂面心似箭,周郎莫想踏回途。青青子衿悠人愁,采采红颜催我流。看断天涯思前路,偶觉今日才风流。
这也是学生的习作。比之上面一首习作又差了许多。不但内容上十分生硬,不知所云,而且不押韵。六、八句两次使用了“流”字来押韵,犯了“重韵”的错误。
(3)戒倒韵。倒韵是指为了凑合押韵,将一些不能颠倒顺序的双音节词生硬地颠倒过来,弄得不伦不类的现象。如“杨柳”颠倒成“柳杨”,“黄鹂”颠倒成“鹂黄”等。还有一些初学者为了凑韵,常常将一些看似可以颠倒,实则颠倒后比较生硬、生涩的双音节词颠倒使用,如“乾坤”颠倒成“坤乾”、“苍穹”颠倒成“穹苍”,使人感觉十分勉强。这样的词,最好也别任意颠倒。但有些并列关系的双音节词或短语的先后顺序是可以颠倒,而且颠倒后不会造成上述不伦不类的情况,就不存在“倒韵”的问题。如“相互、互相”“长久、久长”“手脚、脚手”等。
一般来说,“倒韵”现象在短语中不存在,最容易出现在语序不能颠倒的联绵词和双音节合成词中。
(4)戒险韵,即所属字很少的韵。如《佩文诗韵》中上声“三讲”部,所属的字只有11个。这就属于险韵。在现代汉语中,尽量不要使用那种所属字很少的韵母作为韵脚。因为所属字少,就不容易押韵。
(5)戒撞韵。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脚(不需押韵句子的最后一字,即格律诗的三、五、七句。)与韵脚的韵母相同,就属于撞韵。如韩愈的《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中的白脚“处”与韵脚“酥,无,都”都是乌(u)韵,撞韵了。
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会缺少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但论者认为,由于韩愈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上诗中撞韵的地方变成了“活韵”,让人感觉不到撞韵的弊病,整诗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
(6)戒连韵,指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中间无间隔,使人感到音韵单调的现象。如一首诗中,首句用“缸”,二句用“钢”,四句用“冈”,六句用“纲”,八句用“刚”,押韵处全都用了同音字“gang”,就构成连韵。
但如若隔句使用同音字就不算连韵,如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中一、四句押韵处用了“香、乡”两个同音字,其中隔了一个“光”字,“香”和“乡”就属于间隔使用,这是可以的,不算连韵。
(7)戒复韵,指在诗中使用了意义相同的字来进行押韵的情况。如“麻”韵中的“花、葩”,“阳”韵中之“芳、香”,“尤”韵中之“忧、愁”等,它们的意义完全相同,一首诗中只要同时用了它们进行押韵,即为复韵。
复韵的弊端是使得韵脚的意思完全重复,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以上戒忌,在押韵时是应当尽量避免的。
“十三忌”中还有一些其他押韵上的戒忌,如戒挤韵、戒凑韵、戒混韵、戒哑韵、戒别韵、戒乱借韵等。我们认为,这些戒忌中,有的可以放宽(如挤韵),有的很少出现(如凑韵、混韵、别韵、乱借韵等),有的较为抽象(如哑韵),因此便不再赘述了。
(二)古韵和今韵
古人作诗,押韵根据的是古代韵书中规定的韵部。我国从隋代起,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韵书。编写韵书的目的是为写诗的人提供押韵的依据。古代各时期中影响较大的韵书主要有《切韵》(隋代)、《唐韵》(唐代)、《广韵》(宋代)、《平水韵》(宋代)、《中原音韵》(元代)、《佩文韵府》(清代)等。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1)《切韵》。《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为隋代陆法言所编,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全书五卷,共收11 500字,分为193个韵部,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
《切韵》在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该书的正文已散失,只剩下陆法言为该书写的《切韵·序》。
(2)《唐韵》。愐《唐韵》由唐人孙对《切韵》增修而成,成书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它只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除了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唐韵》只是《切韵》在唐代的名称。《唐韵》有开元本《唐韵》、天宝本《唐韵》两种版本。两种版本均已散失,只存部分残卷。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唐韵》全书5卷,共195韵。
从古人的记述中可以知道,《唐韵》一书在唐代影响最大,宋代许观在《东齐记事》一书中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可见该书在当时的影响。
唐人作诗,主要就根据《唐韵》进行押韵。
(3)《广韵》。《广韵》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集体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也是我国宋以前韵书的集大成者。《广韵》是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广而成的,故名《广韵》。《广韵》全书共收26 194字,分206个韵部,分别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是宋人作诗押韵的主要依据。
(4)《平水韵》,是南宋时期山西平水人刘渊编撰的一部韵书,全名为《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成书于宋淳祐壬子年。《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原书现已散失)。同期的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也著有《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即现在通行的《平水韵》。由于两书作者刘渊、王文郁都是江北平水人,故世人就将这部韵书简称为“平水韵”。
《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的情况编写而成的。确切地说,是根据唐初许敬宗的奏议合并而成的韵,与《切韵》《唐韵》《广韵》是同一音韵系统。因此,它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反映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情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也是平水韵。后来,明、清两代的韵书一般都按此书的韵部进行编写,将诗韵合编为106韵。因此,广而言之,“平水韵”包括明清两代以106韵为韵部的韵书。
可以说,唐人作的诗,一般都符合《平水韵》的韵部,而宋元明清的诗人作诗,更是依据《平水韵》进行押韵。因此,《平水韵》是宋代及以后影响较大的韵书。直到现在,作诗如果要押古韵,主要也以《平水韵》所规定的韵部为标准来押韵。
(5)《中原音韵》。《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根据当时戏剧家(如关汉卿、马志远等)的戏曲作品中所用的韵字编辑而成的一部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作词十法。
其中,曲韵韵谱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它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上声、去声三个声调。入声在当时的北方方言中实际上已不存在,被分别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之中。“入派三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中原音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音的实际情况,但由于是曲韵,主要用于作曲,历来都与曲律、曲谱合在一起编印,因此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不如前几部韵书大。
(6)《佩文韵府》。《佩文韵府》是一本清代官修的大型词藻典故辞典,是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及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由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根据《平水韵》编撰。“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该书自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开始编写,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其正集四百四十四卷,引录诗文词藻、典故约一百四十万条。押韵方面,全书按《平水韵》分平、上、去、入四声进行编排,每一声又按韵目依次排列,每一字的下面注明该字的反切读音和较早的字义。它是清代文人科举考试和作诗的用韵依据。
以上介绍的是中国古代较有影响的几部韵书。古人作诗,一般喜欢创作格律诗,由于古代科技不像今天这么发达,因此,作诗填词的人往往要先背韵书,将各种韵部都烂熟于胸。这样才能在写作诗词时不至于出现不押韵的现象。《红楼梦》中有一则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耳不旁听、目不斜视地思考时,探春隔着窗棂笑着对她说:“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地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可见当时写诗对用韵的讲究。
现代也有韵书,只是现在的韵书是按汉语拼音的韵母来编写的。目前比较流行的韵书有二:
一是由《中华诗词》编辑部编辑整理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该简表将现代汉语的韵部分为“麻”“波”“皆”“开”“微”“支”“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等14个韵部,分别包含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具体是:麻(a,ia,ua)、波(o,e,uo)、皆(ie,üe)、开(ai,uai)、微(ei,ui)、豪(ao,iao)、尤(ou,iu)、寒(an,ian,uan)、文(en,in,un,ün)、唐(ang,iang,uang)、庚(eng,ing,ong,iong)、齐(i,ü,er)、支(-i零韵母)、姑(u)。
二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65年出版、1978年修订再版、1984年再修订出版、1989年第四次修订出版的《诗韵新编》。该书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的顺序,将现代汉语的韵部分为“麻”“波”“歌”“皆”“支”“儿”“齐”“微”“开”“姑”“鱼”“侯”“豪”“寒”“痕”“唐”“庚”“东”等18个韵部,分别包含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具体是:麻(a,ua,ia)、波(o,uo)、歌(e)、皆(ie,üe)、支(-i)、儿(er)、齐(i)、微(ei,ui)、开(ai,uai)、姑(u)、鱼(ü)、侯(ou,iu)、豪(ao,iao)、寒(an,uan,ian)、痕(en,in,un)、唐(ang,uang)、庚(eng,ing)、东(ong,iong)。
现在我们创作格律诗,可根据旧声韵进行创作,也可根据新声韵进行创作。如果是前者,在押韵上一般就以《平水韵》为准,因为它基本贯穿了唐宋元明清的音韵系统。如果是后者,则可依据《中华新韵》或《诗韵新编》两种韵书规定的韵部来押韵(多以《中华新韵》为准)。在押韵时,也不必如古韵那么严格,只要韵腹、韵尾基本相同,押“宽韵”即可。当然,如果能押严韵则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